关于房价未来走势,最近有一些新的思考,记录一下。
2021年,国内房价见顶,至今已经调整4年。
此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做过一个统计。
那些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国家,多数国家都在6年以内实现触底,之后走“V”型反转,唯有日本经历了长达30年的时间。

中国房价会走概率上更占优的“V”型反转,还是日本这种比较另类的“L型复苏”呢?
先说结论,过去房价暴涨的模式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接下来,从横、纵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
第一,纵向分析。
过去20年,中国的“房价奇迹”,本质上是把房地产当成了创造衍生货币的蓄水池。
开发商花1亿拿地,通过抵押在建工程贷出来5亿,市场瞬间多出来4个亿的流动性。
购房者这边,30%首付+70%房贷的模式,又将6个钱包和未来30年的收入折现为当下的货币。
土地-房子-信贷,这套模型让中国的广义货币M2在十余年间增长了超500%、近300万亿。
这其中,近一半的货币增量通过债务的方式流入了房地产。
与其说是房价在涨,不如说房子其实是工具人,它是货币超发需要的价值锚定物。
过去房价上涨的本质,是货币购买力在房子的计价单位里持续缩水,类似美元和黄金的逻辑。

房地产创造信用,信用产生债务,债务产生货币,货币拉动经济。
当最后一环的——“居民债务空间”被透支时,房价自然就很难再上涨了。
下面这张图,是全国二手房出售挂牌价指数和中国居民杠杆率的一个走势图。

2008年4万亿、2015年棚改货币化,两次房价大涨,都伴随着新增贷款的大涨,居民杠杆率从彼时的不到20%,一路狂飙到60%+。
直到2021年,居民债务上涨乏力,房价也开始急转掉头向下。
房价见顶的时间,刚好是居民债务见顶的时间。
未来,居民债务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吗?
坦白说,难。
中国62%的居民杠杆率,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中游,排在我们前面的,无一例外都是发达国家。

债务的持续上涨,需要收入作为支撑,否则就没有还款来源。
北上广深的“房价收入比”,普遍在20多,相当于不吃不喝工作20多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这还是从高点跌了接近一半的结果。
反观这些发达国家,基本都在10以内...
说难听点,我们所谓的购买力,其实是建立在6个钱包和透支未来30年劳动的基础上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居民负债空间基本已经在上一轮周期耗尽了,债务加不动,楼市的购买力自然会枯竭。
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会处于债务出清阶段,这个出清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去完成。
最近这4年,我们的居民债务并没有真正的出清,而是在60%左右的水平震荡。
什么时候居民杠杆率降至50%以下了,就业和收入持续好转了,房价才可能企稳回升!
即便如此,考虑到疤痕效应的影响(参考日本),过去的暴涨模式,恐怕也很难复制了...
第二,横向对比。
再来看这张图。

荷兰、挪威、香港、美国... 这些走出房价“V型”反转的国家或地区, 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消费型社会。
中国是典型的生产型社会,这种模式导致三个问题:
1.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过低;
国外GDP很大比例流入居民收入,加上高福利保障,让他们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
2.快速大幅度降息刺激经济受到掣肘;
欧美一旦遇到经济危机,往往会采取快速把利率降到0的手段拉动经济。
借钱没利息,很容易刺激人们买房,房价自然被拉起来。
中国为什么学不来?
和西方人不爱存钱的习惯不同,中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处于全球高位(约45%),如果利率快速下降,可能引发存款外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降息要盯着美联储的原因。
另外,中国的商业银行高度依赖存贷款利差,利率快速下降会影响到银行的净息差,又因为国内银行多为国资,一旦出问题容易牵扯出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以直接融资(如债券、股市)为主,银行体系对利率敏感度低得多,加上银行多为私人拥有,对金融体系影响可控。
3.税收制度。
国外以消费税为主,我们以生产端的增值税为主,包括土地财政本质上其实也是生产端的税收。
这种税收模式注定了国外的刺激经济手段会倾向于直接发钱给民众,主要民众有钱了,消费起来了,财政也会跟着有钱,一荣俱荣。
国内的生产型经济模型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要为生产开路,只要工厂甩开膀子干,就会有税收。
所以,除非我们可以实现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企业不再内卷, 居民收入的分配占比提高, 房价上涨这件事才有讨论的空间。
否则,未富先老、未强先卷,这种格局如若不能改变,房价上涨就是空谈。
所以,目前房地产的困境,本质上是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转型的“难产”:
我们既背负着土地财政的历史债务,又缺乏福利社会的安全网,还积压了高达7.8亿平的商品房库存。

未来,中国楼市可能会走出一场中国特色的“带枷之舞”——在财政、债务与转型的三重镣铐下,寻找新的平衡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