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溪县人民法院
一个有温度的法院微信公众号

从深耕细作到落地生根
柔女子自有办“法”
鸣凤人民法庭
枫桥式人民法庭
“枫桥”之花开遍蓬山溪水

在成渝腹地、川中遂宁,蓬溪作为“二十四孝”之丁兰刻木、孟宗哭竹两大孝子故事发源地,素有“孝子故里”的美誉,传承千年的孝道文化深深浸润着蓬山溪水。

鸣凤人民法庭,是蓬溪县人民法院的专业化家事审判法庭,始终弘扬“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社会风尚,坚持“家和万事兴”理念,用司法温情编织着基层治理的细密网络。这个管辖着10个乡镇案件、26万人口的“小法庭”,正以“枫桥式”司法实践,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大文章”。
党建红带动巾帼红
让“枫桥”根系深扎基层土壤
走进鸣凤法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和孝礼”家事文化长廊。在这里,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每一个案件办理的“红色引擎”。党组成员、副院长兼任庭长,同时担任法庭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党员攻坚小组积极探索“党建+审判”创新模式,将党建会议开到田间地头,让党员干警在化解“骨头案”中亮身份、当先锋,将“支部建在庭上”的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解纷效能。
法庭积极培优“女子诉讼服务队”党建品牌,这支由全院女性党员组成的队伍,在诉讼服务、审判执行、法治宣传、乡村振兴等方面化身“多面手”,2022年以来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6800余起,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四川政法先锋”等称号。

女子诉讼服务队开展妇女维权播报
柔性司法,解开家事愁结
把“冰冷法条”变成“温暖纽带”
“法官阿姨,我不想和妹妹分开……”10岁的小女孩满眼都是不舍和泪水,紧紧攥着妹妹的手。父母持续的争吵闹上了法庭,要求姐妹必须分开。安抚了小女孩的情绪之后,法庭邀请了夫妻双方父母、社区家事调解员参与调解。调解员回溯曾经美好,双方父母引导子女将心比心,法官则带他们在家事文化长廊走进孩子的“心里话”。从恶语相向到打开心结、情感挽留,夫妻双方重归于好,孩子的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这样的场景,在鸣凤法庭每天都能见到。三位女法官深知,家事审判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需要在“情与法”的交织中寻找平衡点。她们总结出“五心四步”调解法,用沟通架起桥梁,以真诚解开心结。2022年以来,法庭家事案件调撤率达75.06%,连续三年被省法院表彰为先进集体。
法庭还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位问题发出《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8小时内快速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大力推广“四令三书”工作。针对离婚后抚养费执行难的问题,法庭首创“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有效提高抚养费自动履行率。此外,“心灵之窗辅导室”的设立,更是为因家庭矛盾而心理受困的群众提供倾诉和疏导的人性关怀。

法庭干警进行判后回访
多元共治聚合力
画出基层治理“同心圆”
鸣凤法庭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作战图”,图上标注了全县9个部门的维权团队及联动举措,这不是简单的图表,而是“1+4+N”解纷模式的生动写照。通过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一庭两所”联调机制,法庭实现了“清晨报警、上午调解、下午握手”的快速解纷速度。法庭注重深化阵地联动,携手妇联、民政等部门建立“春芽”妇儿权益保护驿站、“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工作站”“反家暴・妇女微家”等特色阵地,为18000余名妇女、儿童、老年人提供法治关爱保护,已成为妇儿维权的闪亮品牌。

辖区“两所一庭”干警开展纠纷化解工作
数字赋能解民忧
让“正义触手可及”成为现实
81岁的蒲大爷体弱多病,没有收入来源,两个儿子常年不回家看望,老人拄着拐杖来到法庭寻求帮助。法庭迅速开启绿色通道,在介入调解无效后积极引导蒲大爷提起诉讼,并将巡回审判车开进了村委会。当庭判决后,法官结合蓬溪“孝子故里”起源,顺势开展了一场“孝道”普法课,旁听的村民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以后再不管老人,不仅丢面子,内心更要受谴责咯。”
“群众有需要,想方设法都要办到!”针对辖区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法庭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司法便民效率。诉讼服务中心“一窗通办”,“一站式”解决。法庭实现了72.3%的案件网上立案、94.7%的案件电子送达、57.1%的案件线上审理,让“指尖上的正义”成为现实,辖区群众千里之外、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诉讼难”的问题。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鸣凤法庭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有的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女法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把群众的“家务事”当成自己的“心头事”,让“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再次照亮法庭的家事调解室,新的一天里,又有无数个“家和万事兴”的梦想正在这里悄然生长。
来源:四川高院
编辑:综合办公室
审核:宋红敏
签发: 宋红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