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英国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经济对话的提问,中方作出最新回应。

七国集团峰会会场外硝烟弥漫,就在峰会开幕当天,英国《金融时报》爆出猛料——欧盟已单方面叫停原定于秋季举行的中欧高层经济对话,理由是"讨论贸易问题没有实际意义"。这个爆炸性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国际舆论千层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德莱恩(资料图)

翻开2025年的国际关系日历,中欧关系的复杂图景愈发清晰。50年前签署建交公报的钢笔墨迹尚未褪色,如今双方年贸易额已突破7858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背后是每天超过21亿美元的商业往来,相当于1975年全年贸易额的87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战场上,中欧科学家共同绘制减排蓝图;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双方企业携手研发新技术标准。这些沉甸甸的合作成果,此刻却因布鲁塞尔的政治操弄蒙上阴影。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峰会期间的表现耐人寻味。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她连续三次提及所谓"中国经济威胁论",甚至特意携带磁铁道具演示所谓"中国原材料垄断"。这种充满冷战思维的表演,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潮流格格不入。更值得玩味的是,当冯德莱恩竭力渲染中国挑战时,G7联合声明草案却对相关指控避而不谈,仅以模糊措辞提及"非市场化政策"。这种分裂恰恰暴露了欧洲内部的认知混乱——既想维护对华经贸纽带,又企图迎合美国政治叙事。

大西洋彼岸的特朗普政府展现出微妙态度。尽管在关税问题上持续施压,这位美国总统却意外松口称"中国加入G7未尝不可"。这种表态与其说是政策转向,不如解读为地缘博弈的筹码置换。当被问及伊以冲突解决方案时,特朗普抛出"四年前若在任就不会有冲突"的论调,将中东乱局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避重就轻的说辞,与其在关税议题上的强硬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美国政府战略重点的摇摆不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德莱恩(资料图)

面对欧盟突然变脸,中方展现出成熟稳健的外交智慧。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强调,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单边主义和经济霸凌正在破坏国际秩序。这番表态看似回应记者提问,实则直指欧盟决策层的战略误判。数据显示,中欧贸易额相当于欧盟对外贸易总额的15.3%,这个比重远超欧盟与任何单个国家的经贸联系。切断经济对话渠道,首当其冲受损的将是欧洲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

深入分析欧盟此举背后的逻辑链条,三个关键因素浮出水面。其一是美国政治压力的传导效应,华盛顿通过北约框架和情报共享机制对布鲁塞尔施加影响;其二是欧洲部分产业界的保护主义诉求,汽车、航空等领域的企业游说团体不断渲染竞争威胁;其三是欧盟决策机制的内在缺陷,成员国利益分歧导致对外政策缺乏连贯性。这些因素交织作用,最终催生了这场不合时宜的"外交休克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德莱恩(资料图)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欧关系的航向选择牵动全球神经。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新增贸易量的43%来自中欧双边贸易。这个惊人的比例意味着,任何试图割裂双方经济联系的企图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或许正如某位欧洲智库专家所言:"在气候变化和疫情后遗症的双重挑战下,人类需要的是桥梁而非高墙。"

来自德国机械制造协会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会员企业反对政治干预经贸决策。这种来自市场底层的呼声,终将穿透政治迷雾,指引中欧关系重回理性轨道。毕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共同挑战的唯一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