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来,关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一则关于美国国务院宣布将“积极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签证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和留学圈中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尽管政策的具体范围和执行力度尚不明朗,但它无疑加深了许多家庭对留学规划的审慎思考。

实际上,这种思考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早在疫情结束后的几年里,不少家长就已经悄然放缓了对美国高校的“盲目向往”。从数据来看,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2023年《开放门户报告》(Open Doors Report),2022/23学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人数为289,526人,相较疫情前的高峰(2019/20学年为372,532人)减少了超过20%。与此同时,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显示,2022/23学年在英中国学生人数已接近150,000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地的吸引力持续增强,留学目的地的分布正变得更为多元。

支撑这种变化的,并不仅是政策本身,更是多重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费用层面,美国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费与生活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统计,2023年美国私立大学本科年均总花费接近60,000美元,顶尖名校甚至超过80,000美元。在人民币汇率走弱、家庭资产流动性下降的背景下,中产阶层的留学决策自然更加慎重。过去,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汇率相对稳定的年代,这笔支出或许还能“咬咬牙撑下去”;但当下的经济现实,让不少家庭更关注投入产出比,也更愿意寻找学制短、费用合理、文化适应度高的替代方案。

与此同时,留学的“回报率”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理想化。曾几何时,“海归”几乎等同于“高薪”与“光环”,但今天的就业市场已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清华大学和麦肯锡的联合研究,2023年中国“海归”就业起薪中位数为年薪14万元,已与国内重点高校毕业生相差无几,甚至在部分行业略低。而部分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正在收缩在华业务,曾经大量吸纳“洋文凭”毕业生的咨询、投行、律所等行业,也呈现出本土化与成本控制的趋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本身失去了吸引力。相反,美国仍然拥有一流的科研环境、丰富的跨学科资源和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等校依然名列前茅。对那些目标明确、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美国依旧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优选。但从家庭整体规划角度出发,过去那种“只要有机会就全力以赴送孩子去美国”的单一逻辑,正在被更有弹性的多元路径所替代。

比如,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再申请海外研究生项目,这样不仅控制了总投入成本,也给予孩子更多时间明确方向;还有家长倾向于中外合作办学、国际课程与交换项目,既获得国际化教育体验,又方便将来在国内就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更关注亚洲地区的发展机会,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等,因其教学质量高、文化适应性强、与中国距离近而日渐受青睐。这种“综合评估”的留学规划方式,正在逐渐替代曾经“名校至上”的思维。

归根结底,留学这件事,本就不应是盲从潮流或追求标签的结果。每一位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和未来规划都不同,家庭的支持能力和期望也有差异。在全球化与不确定性并存的今天,任何一条通往世界的路,都不再是非走不可,也不是必须绕道而行。

今天的我们,既不需要贬低留美的价值,也不必神化它的意义。重要的是看清时代的变迁,听从内心的判断,结合现实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理性,不代表冷漠,而是走在通往梦想之路上的一份清醒。

正如美中科教的陈老师所说:“世界已经不再是非此即彼。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去哪里’,而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有准备、有方向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愿我们在每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都能以更坚定的目光,陪孩子走稳脚下的路,走远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