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刚看了一部,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忠犬八公》。虽然导演不太熟,但演员冯小刚、陈冲,还是挺有噱头的。

我承认电影拍得很好,相比其它“舶来品”,它在细节的处理上更为柔和。但是,知道原片内核的我,却总觉得有些违和。

这部翻拍自日本《八公犬物语》的电影,原型讲述的是一名东京大学的教授,养了一条秋田犬。每天上班前,狗子都会亲自送他去车站,晚上再亲自接他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挺温馨的,可是却伴随着教授突发脑溢血去世,逐渐变成了悲剧。

并不知道主人已逝的狗,每天依然雷打不动去接送,企盼这样就能迎回主人。可是整整等候了10年,都没有等到,最终在1932年成为“感动日本年度小狗”。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都挺感动的,可是这份“感动”,却包含了一个“漏洞”。

片中的原型是个大学教授,大学教授这个职业大家想必都有所耳闻,其实这是一个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岗位。

所以,这个教授的通勤时间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固定。既然没有那么固定,又怎么可能给狗培养出定时等候的习惯?

根据当年原型教授的邻居讲述,真实的情况是,教授乘车的车站旁边,有一个卖“烧鸟”的摊位。所谓烧鸟,其实就是专门做鸡肉烧烤的摊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这个摊点的老板呢,经常会收摊前后将没有卖掉的烤鸡肉串,喂给狗子。所以时间一长,狗子就养成了定时去车站、旁边的摊位上蹭鸡肉串。

所以,即使原型教授去世,狗子依然每天定时定点的去车站,不是为了“接教授”,而是为了吃烤肉串。

而这一点,也在狗子死后,进行遗体解剖时得到了证实。

大概是因为狗子吃的太猛,又或者是喂肉串的老板不讲究,所以是连着木签子一起喂。以至于解剖后,甚至在狗子的胃里发现了几乎完整的肉串。

那为什么即使有真相,却因为被人们认为这是只忠犬呢?

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叫作吉藤宏吉的人了。他将这只狗子的故事,写成了一篇名为《可怜老狗物语》的文章,发表在了“朝日新闻”上。

这个所谓的“物语”啊,体裁就相当于我们的《故事会》。因为他的文笔十分出众,写得声情并茂,所以一下子就感动了日本。

截止到这里,吉藤的表现都好像是一名“热心”的动物保护人士,但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日本犬保存会的初代会长。

1932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这也就导致日本全国的物资都十分紧张,连原本一些不算战备的都被陆续加入,而这其中就包括狗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除了作为军犬的狼狗有特殊待遇,免于被剥皮外,其他的犬类都在其内。吉藤为了保护秋田犬种不至于灭绝,这才绞尽脑汁写了这么一篇赞美秋田的文章。

可以说,吉藤作得非常成功。

1935年,这条狗死后,就受到了国葬级待遇。不仅如此,更是请了16个和尚念经超度,治丧委员会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8万日元的帛金。

要知道,那可是1935年的日本。当时毕业于东京大学的毕业生,工资也就才90日元。18万元相当于现在的4亿元左右,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巨款了。

当然啊,为了缅怀这只珍贵的狗子,日本人没把它剥皮,而是把它做成了标本,现在还存在放在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

但是,当时的日本大力宣传这个事,也不是因为他们爱护动物,而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狗子的行为正好契合了他们极力宣传的,所谓军国主义忠君爱国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条狗子的故事虽然写的特感人,但实际上它只是军国主义下的一个洗脑工具,它真的只是一条“狗”。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直到1987年才被拍成了电影。因为当时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日本人压根就不敢碰这个题材,他怕他的美国爸爸弄死他。

直到80年代,日本又觉得自己行了,这才把这个题材搬上荧幕。

所以,基于这个大前提,实在是不明白咱们中国为什么要翻拍这部电影。小日子那是要缅怀他们的军国主义思想,咱们跟着凑什么热闹、起什么哄?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日本政府看完这个《可怜老狗物语》的文章后,特别感动。然后一边感动的流着泪,一边拎起秋田继续杀,几乎就给杀绝了种。

为什么说“几乎”呢?

因为当时日本乡下有个狗主人,实在不忍心养了几年的狗枉死,他就挑了两只,偷偷送去山里藏着,打算留个种,直到战争结束后再接出来。

可是搞笑的是什么呢?

这个日本人当时太急了、也太怕了,竟然挑出了两条母狗送去山里。为了不让它们彻底绝种,狗主人只能咬着牙,让它们和美国狼狗配种。

也就是说,现在日本的所谓“国犬”,其实都是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