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一部勇闯春节档的电影,没有合家欢,不是大团圆,却在上映前大胆喊话“让观众自己选择”。

可能全程打脸娱乐圈的《红毯先生》,凭什么这么敢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凭它敢拍“天王”为流量大喊“老铁双击666”,重现巨星在大佬聚会上变身小弟的双面人生,揭穿名利场上一团和气背后的暗流涌动。

也凭它是《疯狂的石头》17年后,宁浩与刘德华再度携手的诚意之作。

一个敢拍,一个敢演。

是什么让被刘德华称作“青梅竹马”的导演宁浩,停止续写“疯狂”系列的口碑佳作,华丽转身,优雅讽刺起了娱乐圈最不敢触碰的话题?

本期《明星谈心社》,听宁浩的独到洞察与创作心路。

宁浩:沟通是当代人的整体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宁浩:沟通是当代人的整体困境

01

电影,拍的就是解释不清的事

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这次《红毯先生》的题材也比较新,是讲生活中的沟通困境,而且是关于大明星的,相对过去比较少见,用了一种比较新的镜头语言。

当初邀请刘德华时,他一看就蒙圈了,不太知道我想做什么。

“什么意思啊?我对你不好吗?”我猜他是这个想法。他当时没有完全答应,说要想一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德华饰演刘伟驰

我觉得对他来说肯定是一个障碍吧。你想,刘德华做了 40 多年的偶像,也很累。是偶像,就有塑造的成分。他能不能真的松弛下来去演一个别的角色?是演一个特别现实的的角色,还是靠近偶像的角色?这应该是比较艰难和重要的选择。

我觉得最后他还是蛮勇敢的,想通了。等了几个月,他说可以,拍吧。

一旦想通,决定了,他就很投入。他说:我不管那“偶像”,可能击破它也挺好。

刘伟驰能坚持,自控力强,这些都很像刘德华。

他是一个要求自己尽全力要求自己做到表里如一的人。尤其处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他得给大家做到示范的样子,这个层面他不那么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时候沟通是一种奇怪的东西,也没有必要非得掰扯。

我和刘德华不是很靠语言进行沟通。就像有的时候我拍完一条,刘德华会到监视器这来看,说,“导演刚才演得怎么样?”

我心里说,全是粤语,一句没听懂。我就说,“嗯,演得还是不错的,能不能演得再好一点?”

“懂了,明白”。他就再去演一遍。

你觉得这个沟通有效没效?是沟通了,又演了一遍,我在两遍里头挑一挑,可能第二条比第一条好。虽然我们沟通很无效,但是事情也在做,也推进了,而且效果也未必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毯先生》的作品属性强过产品属性。在可看性上它没有那么晦涩,是兼顾了市场需要的。但我还是觉得,会有一定的观众愿意看,会有观众不感兴趣。

到了作品的层面,就不是完全迎合市场的行为,就一定会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

我会尽量少去受票房的干扰。当然,前期有投资,有的时候你会想是不是得卖回点钱来,这是你的责任,得给老板把钱拿回来。满足了这个的前提之下去,再卷票房这件事,我没有兴趣。

我有时候会看看网友的评价,过滤掉一些情绪化的,只要是理性就可以探讨。但评分对我来说也不重要,就算有观众get不到我们讲的东西,也要尊重对方。

一个作品,不太需要解释。

能说清楚的东西,还拍它干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被误读是艺术的一部分

其实我对描绘电影圈并没有那么有兴趣。电影里的圈子只是一个壳、一个载体,它讲的是当代人整体的问题——

沟通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生产力转型变化非常大。我们都进城了,从以前田园牧歌的生产方式变成所谓都市化的生产方式,人口密度极大,分工协作特别复杂。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普及,我们以为沟通更便利了,但实际上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茧房,反而让对抗更强烈,让沟通更稀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沟通成本。沟通往往是无效而失败的,一团混乱,天天在网上吵架。情绪充斥在人与人之间,无效的沟通与碰撞发生得特别密集。

所以这个片子就是谈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沟通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人都很傲慢,是避免不了的傲慢。用佛教的话,叫“我执”。破除我执,就是让人不要骄傲,不要傲慢,不要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

但人是必然会把自己当回事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就像电影的结局一样,就算意识到这件事也没有用。它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人皆有,人人皆无法剔除。

不是说做不到,就是得修炼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到放下人性,切割人性,背叛人性,极难极难。这也就变成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现象。

有没有药治?不太有,要不你就接受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其实人与人想建立真正的沟通是非常困难的。

大家经常说通过电影“跟观众”沟通,这个提法有点粗暴。

观众太不一样了,观众不是十亿个一样的人,而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反馈都正常。艺术交流就是这样,提出一个东西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对你这个事情给出看法。

误读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这个太正常了。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误解一直都在发生,黑泽明出来还被骂了,库布里克经常拍得还恶评如潮呢。

看得懂的人有回馈就行。会有很多人看得懂,不同的人能想出这各种各样的东西,通过一个刺激,就能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觉得都挺好的。

像这次电影里的猪和平衡车的意义,不同的人都给出不同的理解。前两天有人跟我说,电影中刘伟驰终于是跟自己和解了,这表现出他自己内在舒服了,我觉得行。

也有人就觉得他好孤独,他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根本出不去他的命运。我觉得也行,寓言的象征的有趣就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不负责给出解决方案。电影能改变什么?它能提出一个问题就好像已经不错了。

我们很多公共事件都是这么解决的,出现了更加荒唐的一个戏剧性(的事)。

不管是电影还是生活中,“荒诞”没有最,只有更。

荒诞是一种眼光。在哪里都存在,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你管不管它,事情都会过去的。

03

追求鸿沟弥合的瞬间

做艺术当然要有性格。

我算是一个从头就自由创作者的导演,电影这个事情催也催不来,催出来的就完蛋。

我创作一个东西,肯定是从形而下进入,不能从形而上。当我觉得这个故事吸引我,我就会想,为什么?观察后发现,哦它讲了这么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不是一个道理呢?这是比较吸引我的。

写本子也常有推进不下去的时候。那就什么办法都用,找外援,找朋友帮忙,拼命努力试几个方向瞎写,要不然就出去转一圈,写的这个事情可能发生在哪,去转一下。

不然就放下,写别的,等着有一天一个东西突然出现,再放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重度短视频爱好者,没事就刷,什么哲学的、历史的,乱七八糟的社会新闻。我拿它当新闻看,追踪大事,看看怎么样了。

有人因为短视频对电影感到悲观,我倒觉得它只是分流了一些时间和功能而已,不至于“摧毁”。

但它肯定会倒逼电影发生一些变化。

短视频不是在跟电影争夺时间,是跟游戏在争夺时间,所以我们电影不用太焦虑。

包括直播我也看,我觉得是一种对新世界的接触,还挺好奇的。直播间跟电影以前的关系比较少,但是现在这种形式已经变成最广泛的大众在参与的一个活动,把它跟电影对接也不妨是一种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不知道什么算中年危机,如果焦虑算是,那我可能十几岁就有中年危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家都在一种焦虑当中。只是这几十年让我适应了所有的焦虑。我经历了从什么都没有的传统工厂生产方式向整个工商业文明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中巨变的部分太多了,林林总总。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不可能不焦虑。任何事情没有搞清楚都会落伍,人永远在逆水行舟,在百舸争流。所以就得不停地调整问题,去做。

没有人不担心会落伍。只要还在这个这趟车上,都担心会被甩下去。

我倒不担心被后辈超越,因为这基本是必然的。

但还是可以一直做下去,前头还有像张艺谋这样的导演可以学习。

拍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鸿沟弥合的那一瞬间。

不见得总能有,但是当有那么一瞬间,这些细胞之间破壁了,就不觉得那么孤独,有幸福感。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