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锐评丨一卡“通”三地!京津冀“越走越近”

5月12日,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应用场景发布,涉及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据北京晚报报道,京津冀居民持社保卡在三地可享受22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3000余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3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6万多家医疗机构一卡通结。跨省通用、一卡多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再次为京津冀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医疗等领域互融互通,越来越多的民众享受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则将更多三地居民纳入惠民便民的“同心圆”。

京津冀社保“一卡通”,首先看准了社保卡功能强大的优势。挂号就医、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养老服务……诸多民生事项,均在社保卡的辐射范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共享更加紧密,让社保卡“通三地”具备现实可行性。种种“通”用之处,都离不开互联网场景的无缝衔接,离不开用卡数据的精准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津冀三地自古本为一家,历史文脉相融相通,各种资源共建共享。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三地之间交通越来越便利,三地人员往来像串门儿一样频繁,由此带来异地就医、就业、养老愈发普遍。然而,在一些涉及“关键小事”的问题上,还存在诸多堵点。比如,异地看病需先垫付门诊医药费,然后再将单据带回投保地人工报销,时间都花在了路上;三地旅行交通卡无法互认,累计金额不能叠加,错失优惠机会;社保关系转移麻烦,流程十分烦琐……一个个堵点背后,站着的都是需要来回折腾的群众。

京津冀“一卡通”打通服务卡点,正是为了回应民众关切。目前,京津冀区域持卡已达1.15亿人,基本实现人手一卡。庞大的用户数据,意味着社保卡每打通一个小卡点,就会有大批群众提升办事的便利性和获得感。家住天津、老家在河北衡水的杜先生表示,三地社保卡畅通后,带母亲看病方便了许多,“各种住院费用当下就实现了医保报销”;来自雄安新区的牛女士刷河北的社保卡,成功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借到了书;京津冀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只需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上提交申请即可实现。民生事项跨区域联动、线上线下同步,既便利了群众,也提升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京津冀支持“一卡通”,是三地协同发展的缩影。十年来,京津冀同城化效应不断增强,协作日益紧密。在教育领域,京津冀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挂职学习等活动活跃,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在医疗方面,三地互认71项资质资格,截至今年年初,京津冀开通普通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已分别达到3339家、5392家和1432家;在文旅领域,“欢乐京津冀,一起过大年”新春文旅系列活动备受瞩目,各种非遗场面恢宏壮观。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社保卡三地通用能让三地融合更加顺畅,展现了三地在“一体化”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关注的是民生小事,关心的是群众大事,是便民、利民、惠民之举,也是京津冀越走越近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