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

过去的半个月里,观众们或多或少地都被井柏然的“骗术”刷了屏。

他一会儿是个青年才俊金融精英,在上流酒会谈笑风生;一会儿是青涩男大学生,抬着湿漉漉的眼睛给人做饭。

五重身份,五个骗局,一直到最后层层反转,观众已经分不清,究竟谁是局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关于诈骗的故事,但显然,这也不仅仅是个关于诈骗的故事。

而《新生》的热播,也让不少观众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申奥。

从杀妻骗保的《受益人》,到电信诈骗的《孤注一掷》,再到这部开年爆款电视剧《新生》,导演申奥的创作,似乎总和“诈骗”题材脱不开关系。

因为太擅长拍诈骗题材,还有观众好奇发问:“合理怀疑申奥导演自己是不是被诈骗过。”

人为什么会受骗?人应当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

我们的记忆是否可信?善恶之间的灰色地带又应当如何衡量?

带着这些疑问,这一次,我们有幸和导演申奥进行了一场对谈。

——他说:“最浩瀚的,是人心。”

01

以细节抵达真实

在翻看原作小说时,申奥的第一感觉是——熟悉。

小说里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好是申奥自己读大学时,无论是场景氛围还是人物设定,都让申奥迅速捕捉到了脑海中的记忆,鲜活地填充了故事。

在设置人物时,观众可以透过这些原型去发现身边的某一类人,在现实中找到对照,来形成共鸣。

“我总结过,比如说陈树发是一个自负的人,鲁莽的人,程浩是一个阴损的人、是一个利己的人、趋利的人,苏倩是个纵欲的人,陈佳佳是个叛逆的人,刘漠是个懦弱的人,何姗……算是个自私的人吧。每一个人身上的人性弱点都对应他们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大众对于上当受骗者的印象还停留在“贪婪”时,申奥更希望去触达一些更细致、更确切的人性弱点。

“贪婪还是比较粗颗粒了,我更想要讲的是人性当中某一个缺点、短板可能会对人的命运造成的转折。”

而为了能够让这些转折更加自然准确,申奥和主创团队们在设置场景时埋了不少伏笔。

“因为我们这个剧很特殊,时间线是一直跳来跳去的,真相也是一层一层剥开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大量的细节呼应去印证某一段记忆,让记忆和现实的卡扣契合,也用细节去暗示剧情的反转。”

比如前几集的陈树发口中一直说自己特别爱女儿,那时他家墙上是观音像。而当他一直打电话向费可要钱、催着费可去行贿、不断逼问什么时候能办好手续时候,壁龛上换成了一个金色的雕塑,暗示着他的利欲熏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苏倩和费可第一次约会时,说着说着话桌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红丝绒蛋糕,一个版本的回忆有,另一个版本的回忆没有。这里的蛋糕就像征着火热的爱情。

“其实我们在很多场景上都做了这样的道具置换,一集至少有十个这样的小伏笔、小彩蛋,就等着观众来做一个解密。”

反复对照时间线,在道具和服装上做微调,再让演员在同一场景中演出两种感觉……正是在这样层层推演的精确中,《新生》的互动感和体验感都做到了极致。

“我更希望观众变成这个房间里的第八个人。”

02

最浩瀚的,是人心

去年的《孤注一掷》,以诈骗团伙、受骗人、从犯三条线切入,完成了对境外网络诈骗产业链的细致揭露。

而刚播完的这部《新生》则更为大胆,五重骗局五重身份,时间线横跨十余年,搭建出了丰满而鲜明的人物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我是学剪辑出身的,单线的故事会不满足,也养成了这种审美习惯。”

另外,在申奥看来,电影更适合做一些有冲击力的、刺激性的场面,网剧作为小荧幕,创作时长相对灵活,更适合做一些细腻的深挖,来让观众反复理解感受。

所以《新生》这部作品,也让申奥对群像戏的把控有了进一步提升。

“《孤注一掷》其实是四五个核心人物,但这次涉及到八九个人。

我们要把每个人物都做到丰满,要在大结局时让观众发现没有一个角色是跑龙套,要让每个人都和费可产生联系,让他们自身的剧情动线自洽。

最后,我还需要尽量让观众对每个人都留下鲜明印象,还必须有足够的正面人物和正向感召,这个真的挺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本整整打磨了一年多,申奥希望能够在这些精巧的谋篇布局中让观众更加切实地进入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认为最浩瀚的是宇宙,但有的人觉得最浩瀚的是人心。”

申奥想要表达的,无疑是后者。

正如他自己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时所提到的:“这不是一个关于骗局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眼睛和耳朵会欺骗我们的大脑和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生》的前七集,都是他人眼中的费可。观众很容易就被这些一面之词带进去,而后先入为主地判断费可,把费可看作是一个纯粹的恶人、骗子。但第八集反转之后,之前的所有指控都可能被推翻,关于费可的形象,又一次变得模糊不清。

“看到最后反转时,可能有人会觉得费可其实挺可怜的,毕竟他经历了很多原生家庭的苦痛;但也可能有另一部分人觉得这个人更坏了,他是以猎物的身份出现,欲擒故纵半推半就地骗人,反而是更高级的猎手。”

这也是申奥选择井柏然作为男主角的其中一个原因:他身上有一种脆弱的破碎感,他演一个猎物是可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井柏然需要从十几岁的高中生演到三十多岁的成年人,还需要根据不同骗局演绎出不同风格形象,而这些设定,都被井柏然很好地呈现出来了。

另外,比起给出确切的解答,申奥更倾向于展示费可身上的灰色地带,也更希望观众能够在追剧过程中体会到“记忆的欺骗”——你需要自行去感受台词的真假,去挖掘人物的隐藏属性。

03

走进观众,尊重观众

申奥一直是个“观众友好”型导演。

采访当天,《新生》的豆瓣开分7.2,谈及这个分数,申奥显得很平和:“我对分数没有预期,观众给出的评价就是最公正的评价。”

他会看很多评论,和观众们一起实时追剧,还会打开弹幕,看观众们最真实的反馈。甚至在剧播时,他还会写下细节详解,更丰富观众的观剧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发现观众对一些情节的理解和我们创作时有出入时,就会在未来的创作中去做弥补和纠正。”

申奥早年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广告导演,几乎全年无休。也是这段经历,让申奥离市场更近,离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更近。

筹备《孤注一掷》时,申奥走访了很多公安民警、反诈人士以及受害人,为电影提供了丰富逼真的细节;在打磨《新生》时,申奥也努力挖掘到每一个角色的人性底色,并不断调整以期达到对现实的映射。

“诈骗案中的受害者比较不容易得到同情,但这反而是这类案件中有张力的地方。就像《新生》里的这些角色,他们内心有着虚弱和阴暗的一面,也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才导致对方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它利用的其实是人性的弱点,利用弱点把你的钱骗走,再用你的弱点去制约你。”

在费可这一角色身上,就承载了申奥对于现实与人性的反思:

“他的人生中有无数的选择,也有无数个节点可以让他走向正确的道路,但是他一次又一次选错了。不是每个人遭遇这样的事情都会变成费可的,那么,费可为什么会一次次滑落呢?”

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他交给了观众定夺。

谈及未来的创作,申奥谈到了许多可能性:反恐、历史、律政。但毫无疑问的是,真实性都摆在第一位。

这种真实,既是对人性底层逻辑的探入,也是剖析社会现实的执着。还是那句话,比宇宙更浩瀚的是人心,而当一个创作者会以此为创作母题时,必然会生长出更多有血有肉的枝蔓,来拓宽观众对于生活的认知。

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谈心社》栏目(公众号:txs163)出品,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