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a

“未语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6月8日下午14点,调腔经典曲目元杂剧《北西厢》在 @调腔(新昌演艺) 抖音直播间准时开演。当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的经典时刻在婉转优美的唱腔中再现,观众不由“魂灵儿飞在半天”。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在《游寺》《请生》两折中,其“杂白混唱、以曲代言”以及“不托丝竹、锣鼓帮扶、以板助节、一唱众和”的魅力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的生机在于“传承”,当无数年轻观众涌入“赛博戏院”直播间,纷纷叫好打赏,这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梨园艺术也就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悬崖边的“天下第一团”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百花齐放。粉丝众多的五大主要戏曲剧种之外,还有许多小众非遗类剧种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河南省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内乡县宛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广东省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浙江省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以及浙江省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八个在抖音直播周演出的剧团,均为“天下第一团”,这是一个带着些许悲壮的称呼:只有某个剧种在全国仅剩一家专业剧团时,这个剧团才会被称作“天下第一团”,更应当被称为“天下唯一团”。

在孤军奋战的剧团们背后,是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不完全统计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348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当时共有32个剧团参加。至2021年,像汉调桄桄一样,全国只剩下一个专业剧团或戏班的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还有121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相关报道都折射出“天下第一团”濒临失传、生计艰难的窘境。去年,#女演员近10年无戏演再见观众哭了#冲上热搜第一,主角正是河南商丘四平调剧团团长付梅。据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只有3到5人,将近10年无戏可演,团长就和演员们开宾馆、做服务员,每日叠被子、端茶送水,维持生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一些稀有剧种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或是正在消失。具体而言,“天下第一团”们遭遇的现实困境当中,有资金的困境,有调查显示,民间戏剧力量因疫情原因受到极大影响,近8成的从业者收入降幅超过90%。

也有演员人才的“后继无人”。相比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高达229∶1的报录比,中央戏曲学院报考录取比例仅为3:1,戏曲多依赖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工作机会较少,工作收入不高,导致很多演员难以全职投入,这一行业严重青黄不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团们更面临着观众的流失,人数的减少。有人将戏曲市场现状概括为“三多三少”: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本地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包场看演出的多,买票看演出的少。这些问题在濒危剧种上表现尤其严重。

这些困境环环相扣,最终共同指向濒危的稀有剧种出圈难的问题。

如何为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重新注入生机?经过验证,互联网直播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举办的学术论坛主论坛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的赵红主任表示,非遗应当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运用,然后传承发展:“要解决班子问题、苗子问题、场子问题、票子问题、路子问题。” 从业者们分析认为,00后演员们充分利用抖音等平台传播,成为汉调桄桄一下“火出圈”的主动力。

“质疑我奶,理解我奶,成为我奶。”当濒危剧种叠加直播渠道,其魅力首次在Z世代群体中得到了最大化释放。

赛博唱戏,濒危剧种迎来新生

今年新一季“浪姐”,最受关注的是英姿飒爽的越剧女小生陈丽君:出场拿下断层人气,第三次公演再次拿下第一。近日,“县团还藏着多少没火的陈丽君”登上抖音热榜,引发网友热议。而问题的答案,便藏在一个个剧团直播间里,藏在那些为热爱而坚持多年的戏曲演员身上。

“那日游园遇花郎,一篇真情胸中藏,游园未尽心惆怅,坐卧不宁思念长。”

端午直播期间,由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青年演员表演的《挂画》,从立、踏、踮、跳、勾、旋、转等一系列“椅子功”,到“踩跷功”“四肢并用转手绢”、“扇子转手绢”等汉调桄桄特有的绝技,直令戏迷们啧啧惊叹“太厉害了”。

整场戏兼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与陕南地方音乐的优雅柔和,结合高难度舞蹈动作,更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使得明末诞生的汉调桄桄,焕发出现代化年轻化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剧团青年演员@汉调桄桄·青栀子 李雅芝,作为51名00后桄桄戏传承者之一,过去一年直播表演近150场,账号短视频也获得近30万点赞。一条回马枪变装视频,就吸引了百万人观看和数万人点赞。除了表演唱段,她还经常讲解汉调桄桄的戏曲知识,努力让“爱戏曲”的种子洒向更小的一代:“我们的抖音作品能成为很多孩子接触戏曲的缘起,我们要尽可能把老的剧本多学会一些,让它们流传下去。”

类似地,@太康道情李艳灵 “女扮男装”演了43年小生终于火了,此次作为河南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表演了《王金豆借粮》,其欢快的唱腔、独特的弹舌音让观众惊叹连连。平日,她已发布戏曲相关短视频上千条,获赞超百万次。直播间观众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千人,来自五湖四海而非当地,“比以前线下演出十次的人还要多。”

流量持续向濒危戏曲剧种的院团和演员倾斜,抖音见证了诸多濒危剧种剧团和戏友“互相养成”,逐渐强化为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结。剧团在“触网”后,纷纷迎来观众、收入方面的第二春,如河南宛梆演员将宛梆戏曲博物馆的展厅改造成直播间,从面临生存危机,转变为数万网友“在线追更”争相追捧;四平调“天下第一团”从“没有观众”变成“直播间观众近万”,走出商丘,登上热搜,引发各界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宛梆“海豚音”到海丰白字戏的“戏中有戏”,各剧种绝技一一呈现,从《赵氏孤儿》《麒麟夺锦》《贩马记》等西秦戏经典剧目,到《浪漫村庄》、《童小姐的战场》、《乡村心事》等姚剧现代戏应有尽有,共70部大戏累计吸引超过6420万人次的线上“票友”,满足各年龄段用户对多元戏曲内容的需求,多角度地呈现出稀有剧种们的多层次魅力。

近几年来,通过平台携手剧团的共同努力,直播间演变成为新的“大戏院”,展现出“直播+非遗”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高度的适配性。

当地方戏走向全国、走向00后:告别“天下唯一团”

从勾栏瓦舍,露天场地,到大型剧院戏楼,录播影棚,再到“赛博空间、电子戏台”直播间,戏曲载体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一次次演变革新,而实现“恒久远”。

宏观来看,“直播+戏曲”的新玩法,从行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正面价值。

传统戏曲借助年轻人喜爱的全新媒介焕发出新生,演员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观众则获得了情绪价值,推动戏曲观众和演员年轻化,有利于其传播、创新和传承。一组数据能够佐证这一点。《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国家级濒危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在抖音,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非遗,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30岁以下传承人年增长72%。

就戏曲影响力和覆盖面而言,直播的强互动性、即时性,能够帮助受到大众娱乐冲击的戏曲艺术,降低门槛不再“曲高和寡”,经典故事更加“大众化”,真正在生活中落地生根,打破时空局限,扩大舞台空间,助力地方戏走向全国,从而构建出更良性的戏曲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的政府差额拨款、线下演出收入等营收渠道之外,直播打赏等为青年演员拓宽了“第三大”收入渠道,极大增强了人才积极性,为濒危戏曲注入源头活水,实现市场化造血。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个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入驻抖音,一年里带来了871场稀有剧种直播。报告还显示,抖音直播打赏一年间为超10000名稀有剧种演员带来新收入。在互联网平台的助力下,国粹得以发扬光大,能够有效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文化自信心。

那么,剧团抖音开播究竟应该怎么玩?结合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剧团们不妨结合热点,积极参与平台挑战活动,用更有网感的方式互动;主动研究用户心理,创新内容表达,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新血;改造直播间,优化直播设备,充分减少方言对传播的阻碍;还可以适当把握节奏,提取制作高光片段等,精细化运营持续吸粉固粉。

越来越多的“天下第一团”正在抖音逐渐告别“唯一”,在全国各地,在00后观众心中生根发芽,演员得以“唱得更远,更久”。不妨期待,更多濒危剧种、非遗文化如何在直播间找到新的玩法,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