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实物记录。陕西宝鸡这座城市诞生了周、秦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这里也是周礼之乡、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当地的城市口号为“看中国来宝鸡”,来这里到底能看到什么,这里有哪些“宝藏”能展现中国之美、中华文化之厚重,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宝鸡,来品味文化中国。

央广网宝鸡6月18日消息(记者刘昱 侯凯奇)“何尊是我们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我们‘中国’两字在这里找到了源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介绍,作为“青铜器之乡”,陕西宝鸡从汉代开始,青铜器出土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铭文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而青铜器已经成为宝鸡一张“金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的何尊特别展(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文物遗址不仅仅是一种物质遗存,更是古代人类生活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宝鸡出土的大量文物和遗址对我国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透过文博这扇窗,走进厚重宝鸡,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也让我们通过精彩镜头感受宝鸡让厚重文化兴起来所做的努力。

踏古寻迹 传承千年风华

坐落在宝鸡常羊山古神农城遗址上的炎帝陵内,松柏环绕,幽静肃穆,石碑壁画林立。“华夏始祖”四个大字以及殿中精彩的壁画,讲述着炎帝带领族人开垦农田、种植五谷,尝试改造民居、织麻为衣、制造武器等传奇故事,这里也已成为中华儿女寻中华民族之根、缅怀华夏始祖的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炎帝陵(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炎帝带领族人在开启了刀耕火种的生活,在耕种时发现了我们今天吃的小米,后期又发现了耒耜。由于当时的人们不善于用火,所以吃的都是生食,这样就容易产生疾病。于是首领就亲自上山采药尝试,后人将他的成果写成了《神农本草经》,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炎帝陵讲解员薛沁冰向游客“科普”。

为了使炎帝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宝鸡渭滨区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行的大型祭祀仪式,会吸引宝鸡周边群众、海外华裔共同寻根祭祖、缅怀始祖。

在宝鸡眉县,坐落于太白山下的张载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被后世传颂的“横渠四句”依旧铿锵有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张载祠接待人数已达到一万八千余人。张载祠围绕党员干部廉政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等主题,和大中专院校、中小学联系,在眉县横渠讲堂常态化举办关学讲座,同时依托拜师礼、汉服体验等互动形式开展丰富的研学互动,深受各地学生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公一号大墓墓葬(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近年来,宝鸡积极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截至2023年,列入陕西省文物局“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18个。宝鸡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同时,宝鸡稳步推进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周原、秦雍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北首岭遗址、申新纱厂旧址、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等旧址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

随着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此基础上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守正创新 让文物“活”起来

“自从推出十二生肖系列社火元素的水杯后,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特别是线上销量非常可观,去年水杯销售了十万个,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七月,很多海外网友慕名咨询。”陕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亚兵说着文创带来的“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鸡社火博物馆内的文创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在宝鸡社火博物馆内,陈列着带有脸谱元素的乒乓球拍、背包、水杯等文创产品,十二生肖泥塑、福娃等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创,吸引不少消费者前来购买。从一件件热销的文创产品中可以窥见宝鸡文化“活”起来的独特秘诀。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也让文物古迹焕发出新的活力和价值。宝鸡各文博单位着重发力,探索拉近文物遗址与市民游客距离的新路径,让厚重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认为,让文物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增强与游客、年轻群体的互动,是使文物古迹“活化”的有效举措。翟慧萍告诉记者,目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发了“青乐坊欢乐行”“周礼课堂”以及“童趣古今”等系列的社教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和民众走进博物馆里。同时还致力于打造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校园,创新活动增强体验感,让年轻人更多地去了解青铜器及西周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原博物院馆藏珍宝折觥(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此外,周原博物院通过展览形式让馆内文物“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周原及青铜文物,并开展一系列的研学游活动,让年轻群体近距离与文物“对话”。

早在2022年,宝鸡市明确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文物”、大数据、3D建模、VR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同时,加强“流动博物馆”建设,实施博物馆“六进”活动,使博物馆进一步融入公众生活,讲好宝鸡故事,让“看中国,来宝鸡”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近年来,宝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陕西宝鸡正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展览、推出互动体验等方式,使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使西府丰富的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走入千家万户。

续写文脉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翻开宝鸡的“文化长卷”,绚丽多彩、弦歌铮鸣,总能在每一页寻得一阵惊喜与震撼。如今,站在这片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沃土上,向前瞭望,宝鸡这颗蕴藏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关中大地上熠熠生辉。

在2024年宝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挖掘周秦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启动周文化系统研究阐释工程,扎实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街区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促进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等特色非遗传承发展,建设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体验传承中心,推进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石鼓园(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近年来,宝鸡以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名市”为目标,持续深化文旅商体深度融合,以突破都市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健全支撑体系为重点,高位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配套出台引客入宝奖励办法和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列支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各项坚实有力的政策部署使得宝鸡市文旅产业发展已进入陕西省第一方阵。

凤翔东湖、西府老街、水城·三国小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县双石铺镇入选陕西省第五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拟推荐名单;太白县获评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金台、扶风、眉县、凤县分别上榜2023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

在宝鸡文旅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看到“看中国·来宝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到文化创新与发展;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扶持,到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宝鸡市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文化的繁荣与活力。随着“文化强市、旅游名市”的目标加速推进,宝鸡将在文化兴起上释放能量和潜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爱上宝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