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强博士

本文共3891字,52图。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波士顿动力,这家受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资助的创新企业用一款能够进行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再次把机器人这个话题引到了我们面前。

小火箭在本文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 1. 人类对人形机器人有过怎样的构想

  2. 2. 人类对人形机器人有怎样的尝试

  3. 3. 机器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4. 4. 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5. 5. 有关机器人伦理及其未来的探讨

构想

说起大诗人雪莱,小火箭不得不提他的3句诗篇:

“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如果我已被扑灭,但是我发出的火花,却已点燃万千引航的明灯。”

“我眼中流露的爱情,实在说,只不过是你的美在我灵魂上的反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今天咱们暂且还是不聊诗歌。而是说说雪莱的媳妇儿玛丽·雪莱。

1818年,玛丽·雪莱完成了她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这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而创作的幻想小说,因此玛丽·雪莱也就有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雪莱创造的人造人弗兰克斯坦的怪物符合人类早期对人形机器人的构想:

具备类似人类的外形、能够自主活动和自主判断、有较为持久的能量来源(用闪电激活)。

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会掩盖其在别的领域的造诣。达芬奇老爷子就是如此。

他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画作,而实际上,达芬奇老爷子本质上是一位灵感无限的发明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495年,达芬奇设计了一套能够自己活动的盔甲,后人将其称之为达芬奇的机械骑士。

这套盔甲看似寻常,而实际上却能够借助盔甲内暗藏的机械装置实现坐下站起、举起手臂、打开头盔和活动下巴等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人根据达芬奇的手稿和遗留下来的一些记录复原的达芬奇的机械骑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世纪末,一个叫做土耳其下棋木偶的神奇装置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奥地利发明家肯佩伦制造的这个木偶能够与人进行国际象棋的对弈!

从1770年首次展览到1854年毁于大火的84年间,土耳其下棋木偶被带到欧洲和美洲各地展览,着实击败了不少挑战者,其中甚至包括拿破仑和富兰克林本人。

难道,200多年前,阿尔法狗的祖师爷就出现了?

不忙着下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7年,也就是在一场大火把土耳其下棋木偶烧毁后的第3年,真相大白了。

原来,一直有一位象棋高手藏在柜子里,然后通过机械装置来操纵木偶与人对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相揭示后,我们得知人工智能并没有在200多年前提前来到地球上。

但是,土耳其下棋木偶的机械系统设计得的确非常巧妙。实际上,这个木偶完成了人形机器人的机械系统的大量设计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神奇的18世纪,除了土耳其下棋木偶之外,小火箭觉得还有一组木偶值得一提。它们就是凯亚·德罗研制的木偶三人组。

这些木偶可以在机械装置的驱动下,分别完成演奏乐器、绘画和书写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奏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绘画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写木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幅画作都是绘画木偶完成的。看起来相当不错。

机器人

小火箭查证后,认为,现代的机器人Robot这个词,来自于1920年。

1920年,科幻舞台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公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部舞台科幻剧中,能够完成大量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的人形机器人Robots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舞台剧后半段,机器人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并反抗人类统治的场景则引发了人类的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英语:R.U.R)的结局是人形机器人反抗成功,并几乎把人类灭绝。

当时人类对电能都没怎么弄清楚,更何况是制造具备自我意识或者能够远程控制的机器人了。

因此,罗素姆的Robots更多的是引发了人类的思考,并留下了机器人这个单词,而没有真的让人类迎来灭顶之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上帝给人类送来了尼古拉·特斯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7年,41岁的尼古拉·特斯拉意识到,他一直以来都在追寻的无线传输技术,不仅仅能够隔空传输电能,通过调制和编码,还能够把信息加载于电力上面向远方进行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特斯拉创造了遥控的概念,并且借助遥控小船成功地对美国海军进行了演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内容,可以详见特斯拉当年的专利,本文小火箭不再详述。这些技术,被特斯拉总结后,一并称为:遥控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与特斯拉交情颇深的西屋电气公司的工程师温斯利制造出了一台机器人。(小火箭在这里用一台这个量词是因为这台机器人不能走动。)

这台机器人能够实在自主接听电话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西村真琴博士打造了亚洲第一款机器人:学天则。

学天则,这个名字的本意是学习来自上天的法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天则的诞生,标志着亚洲人开始进军机器人领域。西村真琴博士的专业是生物学,因此,他研制起人形机器人,自然有他自己的理念。

他热衷于对人脸的塑造,而据当年他本人的解释,学天则之所以长成这样,是因为他试着融合世界各族人民的脸部特征。

学天则的眼睛、眼睑、脸颊、嘴角、还有手腕、脖子都是可以活动的。

可惜的是,学天则的实物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全世界巡展的时候,在德国给弄丢了,或者是自己给跑掉了,总之至今下落不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学天则的现代复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这40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人们的想象对象。人类赋予了人形机器人越来越高的期望,而机器人的发展也开始出现分支:

其中一派坚持发展长相或者结构类似人类的人形机器人,另外一派则彻底放弃了对拟人的追求,转而从功能实现的角度去研究了。

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时候,顾名思义得来的结论不一定会符合真相。比如,寒号鸟这个名字看起来是一种鸟,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鼯鼠(见上图)。

又比如机器人这个名字看起来带个人字,但却往往没有长得真的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和上上图分别为家用和工业机器人。这些类型的机器人逐渐成为了机器人的主流。

不过,人类工程师对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从未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能够打乒乓球的人形机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ASIMO人形机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Atlas人形机器人。

小火箭觉得,ASIMO与Atlas人形机器人分别代表了人形机器人的两个发展方向:

与人类亲近的萌系人形机器人与追求人类运动能力的进取型人形机器人。

伦理

小火箭在本文要提两点有关伦理的事情。

第一个就是恐怖谷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机器人或者毛绒玩具与人类外形的逼真度的提高,人类对它们的好感度也会提高。

但是,当逼真度继续提高时,很多人对机器人的好感度会突降,甚至会产生莫名的恐怖感。

恐怖谷现象可以这样解释:如果一个实体“不够拟人”,那它的类人特征就会显眼并且容易辨认,产生移情作用。

而要是一个实体“足够拟人”,那它的非类人特征就会成为显眼的部分,在人类观察者眼中产生一种古怪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日本DER-01人形机器人。有些人对这样的机器人会有莫名的恐惧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R-Q2机器人在研制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恐怖谷问题。

人类该怎样接受人形机器人呢?

小火箭觉得挺难的。很多人,在这个年代依然有浓郁的种族和国籍的分别心,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字甚至都有可能在心中掀起波澜,那就更何况是对与人类根本就属于不同物种的机器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个伦理问题是自1920年以来就被人类广泛讨论的话题就是机器人是否会袭击甚至灭绝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40年代,艾萨克·阿西莫夫博士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他后来又补上了第零原则),为这个伦理问题给出了一定程度地解答。

机器人要遵循的原则:

第零原则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一原则

除非违背第零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原则

除非违背第零或第一原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原则

在不违背第零至第二原则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NAS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宇航局NASA等不及进行这样的哲学探讨,早就开发了多款人形机器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NASA的人形机器人宇航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NASA的R5概念人形机器人。目前,该型机器人制造了4部。

它们分别在NASA总部、麻省理工学院、美国东北大学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进行深度开发,以便增强人形机器人的自主性和应对高强度太空任务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送到国际空间站上的人形机器人正在组装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人类宇航员协同作业的R2人形机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非人形的机器人也同样在NASA的研发计划中。上图为将要用在地外星球的探索活动中的多足机器人。

结束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革命,人的力量被蒸汽的力量打败,煤矿工人和纺纱女工被机械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救了出来。

一直以来,人类看着机器的发展而暗自庆幸自己生在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偶尔为了那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惊喜而欢呼几声。

但是,阿尔法狗的出现开始让更多人开始反思人类在智力方面的优势还能存在多久,有哪些领域又即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攻克。

在对人工智能的探讨甚嚣尘上的时候,看似笨拙的机器人以一个后空翻从身体的角度再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面对技术的发展开始让人类引以为傲的各种特质都不再独一无二时,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的种种变革呢?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技术从哪里来。但是,从今以后,小火箭和大家或许都会不停地问这样一个问题:技术到底要到哪里去?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莱蒙托夫的一首诗。

莱蒙托夫有首诗这样写: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小火箭觉得,技术就是这样的一艘航船,在持续而又坚实地发展过程中,技术会从为提高人类福祉的辅助地位开始逐渐寻求到一条不依赖于人类存在的道路。技术也终究会找寻到属于它自己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或者说,技术本身就已经带有了独立的生命和上天赋予的命运。人类创造了机器,机器印证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而接下来,机器或许会代表着人类文明,比人类本身走得更远。

来吧!我们这些醉心于各种技术的人类,对着未来的机器人说一声你好。无论这声音是热情洋溢,亦或是泪眼凄迷!

版权声明:

本文是邢强博士原创文章,属小火箭悦读系列。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欢迎朋友圈转发。

微信号: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欢迎 加入 小火箭 ,进入航空航天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