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2日(周三)22:12,本期《今日影评》特邀心理专家刘佳宁,为您解析《秦明·生死语者》:为什么此类题材会令人期待?

剧透,向来是电影人与影迷共同的痛。

早在黑白影像制霸的年代,自法国大师亨利-乔治·克鲁佐的名作《恶魔》始,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悬疑片大佬们纷纷学会在片尾字幕处向剧透宣战。刨除他们对影片情节带着骄傲的自信,这种对“大嘴巴”观众泄密影响票房的隐忧也一路绵延到了数字化的今天。当然,《复联》等系列主创对剧透行为的苦心劝诫除了商业考量外,也在很大程度上照顾着随之成长的影迷的特殊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恶魔》结局的老编,眼睛瞪得比女主角还圆

然而,同样痛恨剧透的老编,今天要安利给大家的,竟然是一部自带剧透属性的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你没看错

只要你看到它的片名——《绝杀慕尼黑》(外文片名直译为《3秒》),随手搜搜它所聚焦的赛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终场前3秒仍落后1分的苏联队绝杀36年不败的美国队勇夺金牌史实即刻浮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报已“泄露”全部关键信息

遭遇被广泛剧透的影片,大多面临着票房失利甚至撤档、重拍等惨象可各种宣传物料都巴不得给大家“透”个彻底的《绝杀慕尼黑》,甚至在几乎人人都对此段历史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本土创造了最高票房纪录。

如此“活久见”的“自爆式”剧透电影,勇武背后究竟有何奥妙?

1.慕尼黑不相信眼泪

1972年慕尼黑,创造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截至当年的规模之最,同时也因恐怖主义的侵袭制造出奥运史上最大丑闻。在第11比赛日,8名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成员闯入奥运村,劫持并最终杀害了11名以色列代表团队员,史称“慕尼黑惨案”。2005年,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将该事件搬上银幕,对这一惨案进行了冷静而深入的人性化解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尼黑》:仇恨、报复与硝烟

对于《绝杀慕尼黑》的主角——苏联男篮队而言,在恐袭带来的压抑之外,这一届奥运会的氛围同样难言轻松

宏观形势层面,冷战阴云下,作为红色东方的代表前来被西方阵营占据的联邦德国参赛,本身就非易事;而在团队内部,他们则背负着兑现教练“胜美夺金”海口的“不可能完成任务”,在或病或伤或怀异心的不利情况下更显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于西方社会,作为“闯入者”的苏联男篮队

从教练到队员,自苏维埃联邦的五湖四海汇聚莫斯科的他们,在慕尼黑虚妄冷峻的现实热浪中,更加来不及“享受”眼泪划过的速度——与冷战对阵局势相同的决赛大战不会给他们任何伤春悲秋的时间

但,这看似政治化的压力,戏剧性地与运动竞赛的精神不谋而合。面对借“慕尼黑惨案”为由退赛逃避的“最优解”诱惑,这个无畏的集体选择了留下,昂首面对篮球场上的至尊王者——“不可战胜”的美国队。

2.当我们在讨论绝杀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杀慕尼黑》:主教练加兰任苦心思索

距离终场结束仅剩三秒自己率领的队伍处在落后一分的悬崖边对手已在疯狂庆祝那一刻,不知在片中苏联队主教练加兰任的脑中是否浮现着体育局领导毫不客气的“忠告”

不仅是寇,还要被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杀慕尼黑》:危机时刻的关键指导

特殊年代下,这份军令状式的威胁之于普通人尚不可承受,对于出身偏远大赛指导经验匮乏,同时家徒四壁子患重疾的加兰任而言,更是致命

不过,同他的队员一样,这个小个子男人无所畏惧,而这份无畏的来源,正是他秉持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兰任原型康德拉辛教练现场指导中:

“这就像闭眼传球,靠的是信任!”

不讲关系,信任真正有实力的队员;

突破枷锁,信任美式先进训练法;

不顾借口,信任队员的人道选择而拒绝告密;

不惜家财,信任患绝症队员的生命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尼黑苏联男篮十二人

瞬息万变的竞技舞台,见证实至名归的同时,也目睹过太多受控心理的命运硬币翻转。

硬实力基础决定了绝杀球技术完成的可能性,而将这份可能性于三秒内成真、将“这一球”精确制导为“绝杀一球”过程的,却是纯粹的信任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洛夫真实“绝杀”时刻

这泛着高光的“绝杀”致胜一球,由片中身患内腑恶疾、“活不过两年”的别洛夫投入——而他,正是教练所倾注信任最多的队员。在现实中,金牌“关键先生”别洛夫在参加奥运时并未患病,却在不久后的26岁身染绝症英年早逝,影片的这种艺术夸张也可谓对他的一种纪念

3.体育电影:技术与人性的殊途同归

令《绝杀慕尼黑》成立的那短暂却神奇的三秒,在电影行进时间里被拉长了近三十倍。常规的真实升格、错觉定格及当代体育转播常见的超高速摄影技术交相掩映,在压抑现场环境音的音效静默处理下,为这一壮丽时刻注入了宏大的史诗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杀慕尼黑》:奥运赛场,争分夺秒

同《波西米亚狂想曲》一样,日益发达的影像摄制技术为《绝杀慕尼黑》精准还原昔日影像并充分深化历史内涵提供了强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杀慕尼黑》:胜利时刻,真实还原

然而,为技术狂欢在影片中造成可能的,是另一维度的人性表达

除却教练与队员、队友与队友间的“患难”情深,世界人民在面对体育、运动的神圣感召时,那即便身处不同阵营立场仍然共通的人性之光同样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杀慕尼黑》:当苏联国手遭遇美国街球

作为世界竞技体育大国,我国值得以影像语言表达的真实体育案例不胜枚举。即将上马开拍的《中国女排》《乒乓》体育题材大作,都真真地吊足了全国观众的胃口。但考虑到体育题材的拍摄难度,国产制作是否能够令人满意似乎是个未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女排》定档海报,你期待吗?

昨晚做客《今日影评》的前男篮国手、体育评论员马健指导,就借栏目平台向体育电影的制片人与导演大声疾呼:

不要过于急功近利,也不要太追求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激动人心的女排奥运夺金时刻将如何银幕化?

为呈现真实的比赛效果,《绝杀慕尼黑》花费三年时间细细打磨其中每一个运动细节。而要想真实呈现比前者更具时代意义的女排精神,恐怕要在达到勇于拼搏、无惧逆境的高度前充分借鉴一番。

中俄建交70周年的当口,对《绝杀慕尼黑》正逢其时的引进也延续传递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传统及友好讯号明年即将到来的夏季奥运会以及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也都将推动体育题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这股东风,能否被接踵而至的中国体育电影借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