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前几天发了篇影评,围绕《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谈了点看法。

不曾想,许多朋友都非常喜欢本人这篇拙作,变着花样的赞美我。面对这么多糖衣炮弹,我立场不是太坚定,感觉有点飘。想着粉丝们捧着我,不少粉丝看完还明确表达出意犹未尽,我有点膨胀,于是就有了这一篇。

这一篇我不说“自由”,来说说“救赎”这回事。

如同一位我尊敬的朋友在我公号文章后的留言:

“这个片子,在我看来,属于基督教电影,用了很多圣经上的词:救赎,我是世界的光……特别是,盼望使他坚持下去。太多的传教者与殉道者,在牢中或禾场上受苦受难受侮辱受逼迫,但内心也有喜乐与平安,因为这盼望是来自耶稣……”

朋友的解读显然是对路的,我们可以看到,包括电影里的一些对白和道具,其实都或明或暗的指向了宗教。

我来举几个例子:

典狱长诺顿就是虔诚的基督徒,电影中无数次在强调这一点。他给新来的犯人训话时手拿圣经,并说在肖申克最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能有任何亵渎上帝的言行”,他只相信两件事情,一个是纪律,另一个就是圣经。

诺顿安排给每个犯人发圣经,让他们阅读,而安迪挖墙壁用的小榔头就被安迪藏在发给他的圣经里,诺顿在查房时,险些发现这个秘密,他在把书还给安迪时,还指着圣经特别教育安迪说“得救之道,就在其中”。

可不是“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吗?安迪正是用这把藏在圣经中的小榔头凿通了通往自由之路,这个首尾呼应的小细节赋予电影浓厚的讽刺意味。

电影中另一个讽刺的设计也跟宗教有关。

诺顿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个十字绣,是他老婆绣的一段话“主的审判迅速降临”,而在贪污的事情败露,警察在抓他的时候,镜头中的诺顿也绝望的注视着这段话,仿佛一语成谶。

这些小细节无不给观众透露出,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美国社会浓厚的基督教文化。

02

当然,电影本身对于安迪这个人物的刻画,并没有渲染基督徒的身份,整部电影的基调也没有太多传教色彩,这点需要特别强调。

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来谈论这部电影,谈论“救赎”的意义,显然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观众是不公平的,也会影响普罗大众对电影所要转达的一些共同价值的理解,而这些价值本身应该是普适的。

那么,除开“救赎”这个词本身的宗教意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肖申克的救赎》这里所谓“救赎”的含义呢?

也许安迪本人的说法可以给我们透露点什么。

安迪在跟瑞德谈论到自己死去的老婆时,说他老婆非常漂亮,他很爱她,但他却因为不善于表达,让他老婆时常抱怨。

所以,他以忏悔的姿态说,其实是他“杀死了”他老婆。虽然枪不是他开的,但真正让他老婆离他远去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

安迪的意思是,他在婚姻关系里是有错的,是他的脾气害他老婆出轨离家,他本人虽然是含冤入狱,但并非完全无罪。

如果他善于表达,婚姻关系良好,他老婆就不会出轨,也不会和情夫双双被枪杀,他也不会因此含冤入狱,从这个意义上说,安迪认为他自己有错在先,需要接受惩罚。

从安迪的话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安迪有非常明确的“赎罪”意图,他坦诚自己的罪性,反思自己的错误,这种赎罪心态,是基督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就是说,所谓“救赎”,我认为在电影中表达出的第一层含义,就是“赎罪”。

所以即使安迪本身是含冤入狱,但这种忏悔的心态让他在监狱里表现的非常坦然,如瑞德所说,时常表现出和其他犯人完全不同的“无忧无虑”,仿佛“在公园散步”。

是什么让安迪如此坦然逍遥的面对牢狱生活呢?如果站在安迪的角度,把坐牢理解为赎罪的过程,疑问自然迎刃而解。

关于“赎罪”的心态,我可以用高晓松酒驾入狱的事件来做个说明。

2011年9月,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酒驾造成四车连环追尾, 4人受轻伤。他第一时间下车道歉, 表示承担损失,其经纪人也立即出面与受害人协商赔偿,达成了谅解协议。

对待司法机关,“背景显赫”的他肇事后不逃逸,等待警察,并且积极配合调查,在法庭上认罪态度良好。其“酒令智昏,以我为戒”的自白,也博得了社会大众最大程度的谅解。这甚至让当时的舆论认为对高晓松6个月的量刑实在过重。然而高晓松出狱后却说:

“有很多人跟我说量刑过重,我说,我以前也干过好多不要脸的事呢,不要脸虽然不能被判刑,但你自己心里知道你干过很多不要脸的事。我觉得就该判重点,把以前欠的全部的债这次一起还了。”

这就是典型的赎罪心态,心甘情愿坐牢,就是在通过坐牢反省自身并“救赎自己”。

03

但是,不管怎么说,安迪都是被冤枉入狱,所以,即使他真有赎罪的心理,这样的冤狱也是极为不公平的。

瑞德在安慰安迪的时候说,你也许不是一个好丈夫,但你不是杀人犯,你是无罪的。

安迪淡淡回答说,“每个人都可能碰到霉运,只是正好轮到我,被卷进了龙卷风,只是没想到这个风刮了这么久......”

在安迪看来,他不是杀人犯,含冤入狱这么多年,犯的错也偿清,要求一间旅馆和一页扁舟的自由生活,并不过分。

然而,挚友瑞德却感觉安迪对未来自由生活的憧憬,完全是不切现实、荒唐至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安迪的“清奇思路”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1、安迪认为,他老婆出轨被杀,他因此含冤入狱,都是在偿还他以前婚姻生活中的错误,所以他坦然服刑;

2、安迪认为,在承受多年冤狱之后,他在婚姻中的错误都已还清,应该拥有自由生活的权利了,而监狱没有资格再阻挡他的自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迪在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时候,并不是按照世俗的、社会的或他人的标准来判断,他对自己的生活安排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逻辑在进行,很少受他人影响,这可能就是整部电影暗含的逻辑:

“救赎之路”跟外部环境无关,安迪的“救赎之路”其实就是安迪的心路历程。

他放佛在跟自己的心灵对话,跟一个永恒的存在在对话。他不需要听其他人如何说,不需要听法律怎么说,不需要听典狱长如何说,不需要听狱友如何说,他似乎只需要跟自己交代,跟那个永恒的存在交代。

一方面,他要救赎自己。坦然平静的面对牢狱之灾,赎清自己对老婆犯下的错误,虽然没有任何法律或他人要求他赎这个罪,但他自己认为他需要赎清这个过错。

他帮助典狱长和预警队长逃税和做账,改善自己在监狱中的处境。有些观众可能会因此苛责安迪的私德,这种想法,这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因为在典狱长一手遮天的残酷的现实面前,如果你完全缺乏弹性的去做事,只会让自己和狱友的处境时刻处于不必要的危险之中,既有原则又有弹性,证明安迪时具备充分智慧的。

同时,安迪本身隐忍坚毅的个人品质也帮助他精心策划并实施越狱计划,从而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另一方面,安迪还要救赎他人。他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狱友喝上啤酒,享受到难得的音乐和自由的时光,他甚至帮助挚友安迪安排好了出狱后的生活。

安迪的所作所为,他所承担的一切,都是他救赎计划的一部分。

04

当然,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一点瑕疵都没有的,即使伟大如《肖申克的救赎》,也不能免俗。

随便说几点。

比如安迪的越狱计划进展的实在太过顺利,监狱墙壁上那么大一个洞,就靠一副性感明星的大幅海报就能挡住,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都不被人发现?一个没有出现一点波折、一丝纰漏的计划,会让人感觉真实性有所欠缺。

比如对肖申克的黑暗描写,影片的渲染并不充分,安迪受到的折磨和打击没有让观众有切身感受。很多时候,肖申克的犯人都可以自由扎堆交谈,甚至还有很多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安排,感觉他们不是在坐牢,似乎是在轻松的度假。

这些都是影片让人感觉力量不足的地方。

但是瑕不掩瑜,从影片的深刻性和隐喻意味来看,《肖申克的救赎》依然称得上伟大二字。

信仰和世俗之间的矛盾张力,生存和死亡的艰难抉择,环境和心灵之间的交织纠结,无一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终极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迪和瑞德在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中说到:

“反正人只能二选一,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很显然,影片借安迪的口试图告诉我们,我们人类注定没有中间道路可走,要么如安迪一样忙着生,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要么不抱希望的苟活于世,等待死亡的降临。

无论无何,我们都必须选择一条来走。

作者:北游。自2004年起坚持互联网写作至今,笔耕不辍,长期专注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见解独到。用哲学解剖生活,给您不一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