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克龙

时值中元节,千里回故乡。

天高白云淡,夜暮秋风凉。

同问父老好,皆言农事忙。

乡愁梦牵绕,复新河水长。

我的家乡位苏北丰县最东北部复新河畔,地势低洼,每年夏季都种植水稻,近几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己改种旱稻,省工省时产量高,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平时白天拔草、施肥、防病治虫外,到了晚上,人们大都会去捉蚂蝗,捉蚂蝗成了家乡人的一种收入,也是农村增收的一项副业。

初秋时分,在千里之外苏州打工的我,请假回家探亲之际,拍摄到家乡人清晨卖蚂蝗的情景,也了解到人们生活的艰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大清早,收购蚂蝗的商贩就早早地来到村头,等待前来出售蚂蝗的人们。

据村民介绍,今年捉蚂蝗的人比往年少了许多,可能是出外打工的人多了,也可能是今年前期干旱少雨蚂蝗的数量少,不容易捉到,所以过去卖蚂蝗排队等候的场景也很少见了。

捉蚂蝗需要有胆量,一时不怕走黑路,二是不怕长虫(方言,叫蛇),再者还得眼神好,像近视眼、老花眼就不行了,在水中灯下看不清,别人能捉得到,你可能就捉不到。因为蚂蝗个体小,颜色接近土黄色,与水中的杂草、麦秸棒极为相似,所以只有眼尖的人们才会收获满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傍晚,村外田野上的灯光星星点点,那都是勤劳奔“钱途”的人们。他们的装备很简单,头上带着充电灯,手里拿着专门捉蚂蝗的网兜,拎一个随自己个性的布兜,或者瓶子。

农村常见的蚂蝗,在夜晚它才会出来,静静的横在小水坑里。田墒沟里是它最爱出没的地方。蚂蟥,又名水蛭。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一个瓶子,一个充电灯,塑料瓶或布袋,带好东西,在黑漆漆的田里靠着充电灯的光亮,找水洼里的蚂蝗。根本顾不上脚下一深一浅的坑。要睁着大眼睛找着蚂蝗,有时身上都能沾一身蚊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蚂蝗蚂蝗学名叫水蛭,在《神农本草经》里及有关医学书中都也有记载,它的药用价值很高,泡制后中医入药,可治疗中风、高血压、清淤、跌打损伤等,药用价格很高。

几十只蚂蝗被装在饮料瓶里,下面放有些水,瓶口盖着防止蚂蝗爬出来,靠近瓶口的地方扎有十多个小洞洞给它们透气。我仔细观察着里面的蚂蝗,它们的体形有的比较大,两侧各有一道金黄的线条,它们都喜欢爬到通气孔旁边呼吸新鲜空气。有的比较小,捉蚂蝗的人大小都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蚂蝗有很多品种,收购的价格也不相同,有一种蚂蝗通身泛绿,身体柔软,人们叫"绿皮",这种水里数量较多,也容易捉到,用木棒制成的网兜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捉到,所以这类蚂蝗价格低,今年四十块钱一斤,有的人一晚上就能捉二、三斤,多的四、五斤,也有一、二百块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种蚂蝗个头比较大,用手一触摸,它就成了圆球,这种是真正的大蚂蝗,由于数量少,价格也高,以前一百二十元一斤,今年七十块钱一斤,昨天魏庄的马福征开车到一百多里地外的地方,竟然捕到十三斤,卖了近千元,成了昨天的"捉蚂蝗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有一种蚂蝗,别看个头小,可是蚂蝗中的极品,身子细长且硬,两头尖尖,在水蜿蜒前行,它喜吸人或动物的血,这种价格最高,由于数量少、个头小、不易捉,所以按个不论斤,最贵的时候一块多一条,今年价格较低,四毛钱一个。这类蚂蝗是年轻人的专属,上了年纪的人在夜晚根本看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的老乡们生活确实不易,种庄稼收入不乐观,由于家中有老人孩子,又不能出外打工,只有种几亩庄稼,傍晚再去捉些蚂蝗,当作一种副业来做。虽然是每个人捉的数量不一,但还是能卖上十几块、上百块,在农村来说,比闲着要强多了。

头戴一盏灯,手拿一网兜,不在大路跑,专走稻田沟。这是捉蚂蝗人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捉来的蚂蝗要放在布袋或饮料瓶中,既要透气,还要防止逃跑,记得有一回,妻子也跟着村里人去捉,回来后让我给洗一洗布袋子,由于在冲洗的过程中把袋子口通松了,结果到天明一看,滿院子爬的都是蚂蝗,把妻子心疼了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俺村上捉蚂蝗比较早,人也多,所以收购商就把收购点设到村头,每天清早,来卖蚂蝗的人络绎不绝,本村的、外村的、步行的、骑电车来的都到这儿来卖。

双楼村的老大爷今年七十多岁了,每天都能捉到几十块钱的蚂蝗,他笑着对我说,比闲着强,还能缎练身体,还能挣个零花钱,就是眼神不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老大爷拿到自已的辛苦钱时,心情也格外高兴。我也给大爷说,年纪大了,别在外面时间长了,捉个抽烟钱就行,还要注意安全。他笑着说,没事,习惯了,一天不去捕,心里就不得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捕来的蚂蝗到卖的时候要分类花级,由于价格不同,自已在地毯上用毛巾在蚂蝗上一擦,大个的就成了一个团,捡出来单卖,剩余的单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捉蚂蝗大军中既有年轻的媳妇,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大娘,生活不易,挣钱更不易,在农村根本就沒有退休一说,活到老干到老,这就是老百姓的优良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点的妇女眼神好,捉的就多些,她们白天既要照料老人和孩子,到了晚上还要披星戴月,不顾虫叮蛟咬,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捡钱",实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蚂蝗时,人们的心情是舒畅的,咋夜的辛苦早已忘却,看着战斗的成果是最令人高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哎呦,你今天咋捉这么多?在哪儿照的?卖蚂蝗的妇女风趣得说,在稻田地里照的。风趣幽默的话语引得人们笑声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捉蚂蝗,今天捉的多,并不代表天天捉的多,老话说,网中的鱼是浮财。这与天气、地里水的大小都有关系。所以人们都有一种心理,盼望今天比昨天捕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蚂蝗的人大多是家庭妇女,这种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精神值我们去点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时候早早出去,很晚才回来,就是捉不到。有的时候,一条沟上都捉上几斤,凡事皆无定数,靠的是坚持与执着。

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再加上人们大量地捕捉,蚂蝗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有时我也会想,既然蚂蝗药用价值如此之高,何用人工养殖呐?但愿能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点也不假,家乡的父老乡亲靠着自已一双勤劳的双手把家乡的美景描画,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将一代一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