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骏轩

现在我们回到吴越的话题上来了,吴国的核心区之所以在苏锡常地区(特别是苏州——无锡一线),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理结构已经稳定了。而在苏州以南,三江(娄江、松江、东江)本身的状况并不是十分稳定。

在洪水到来之际,三江所过之处受到洪涝灾害的概率要大的多。于是这片三角形的区域也就成为了古苏锡常平原与太湖南面的“杭嘉湖平原”之间的缓冲区,或者说是将两都分割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理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越人也在向北渗透,因此太湖东南侧的嘉兴地区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双方博弈的焦点。至于前面有朋友提到的吴越国界桥,其实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的,并不能够成为地缘文化的分割线。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尽管环太湖平原被分割成了两块,即苏锡常平原被划入了江苏,杭嘉湖平原被划入了浙江。但这两大平原的地缘文化其实是共通的(特别是完全属于平原文化的嘉兴),或者说更偏向于吴文化。

当然,现在“吴文化”这个概念,很多时候已经包含了整个吴越在内。不过如果要细分的话,杭州湾本身还是可以做个分割线的。或者说嘉兴——湖州一带与苏南的地缘文化接近度,要高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

作以上分析并非是在强化地域区别,主要是说明地理结构对地缘文化的影响。因为在平时,我们所习惯的以行政划分来认定各自所属地缘文化的方法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如果仔细观察那张〈中国主要言分布图〉,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苏锡常平原与长江之间,还有一个区域并未包含在吴语区。如果按照行政区划来看,大致就是在南京——镇江一线。这一区域目前被语言学家定义为江淮官话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的江淮官话,其实也就是北方汉语与吴语的混合体。或者说是带有一些吴语发音特点的普通话。这一类型的语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这一带主要是吴越先民向长江以北地区的主要渗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吴越先民曾经广泛分布于上述区域。而在春秋之时,吴越两国越过长江准备进入中原争霸的时候,所主要占据的地区也基本就是江淮官话主要分布的地区。江淮地区在后世的历史中,也成为了退守江东的偏安王朝的缓冲之地。

这种悲剧性的地缘定位,使得江淮地区在文化构成上,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的混合体。也使得江淮地很难成为一个有独立性的地理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是在于南京——镇江一线位于长江南岸,由于有长江的阻隔,应该保留比较纯粹的吴文化,为什么也被列入了江淮文化区?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一则是因为它们属于江南防线的第一线,当中原政权退守过来时,势必需要将主要军政人员布置在这一线,以抵挡北方民族的南侵;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南京——镇江一线的地形与东面的平原地区略有不同,有一些丘陵分布其上,这也增强了它们防御能力。

而南京更是凭借这一点,成为了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被很多短命王朝所看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在江东地区另一个有资格入选古都的城市是杭州,也同样是因为依山伴水的地形而被南宋王朝选中作为南迁后的都城。只不过杭州地处吴越之地的腹地,因此在文化上并未发生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