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

“$”作为美元符号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那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的历史沿革吗?美元俗称美金,但其实它的符号来源与白银有关,与世界最大银矿波托西有关,也许叫它“美银”更加名实相符。美元符号“$”源于早在16世纪开始开采的全球最大的波托西银矿“PTSI”的西班牙文缩写的进一步简写。位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曾经是世界最大银矿,在全盛时期,这里产出的白银量独占全世界的一半,可见其银矿储量之丰富。波托西银都在1545年被发现开始起,就一直不间断的开采了300年,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将其开采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自身白银储量匮乏,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长河中难以在商品交易中普及。同样的,在历史上其实每每作为铸币的金属铜储量也是不高的,白银大量而黄铜的部分都需仰赖进口。白银在民间普及、日常携带和使用基本始于明中期已降。《儒林外史》多次描写了称银子的情节。大额的需要到钱坊,定成色,根据成色折算汇率,而后用秤计算重量,才能确定时价。如果重量多了或者少了就需要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剪”,剪去多余的部分。譬如,吃顿饭等小额支出,也是直接“剪”出银块,然后用小秤“称重”,完成付款。就说“酷不酷!”。《红楼梦》里面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临走前的各种场面如果你还记忆犹新的话,就会明白“散碎银两”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作为货币角色的银子,在明末、清代时,市井日常生活中鲜有使用银锭、银条等场合,更多地都是剪来剪去、称重交易的,所以市面上碎银子最为常见,如此就更加便于携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各国以及各路势力的船队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开启了那个时代的全球化——大航海时代,或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或为了发现新的殖民地。16世纪初,葡萄牙人率先来到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开展殖民活动。随后,西班牙人与荷兰人也相继跟随葡萄牙人步履抵达东南亚,并加入到这一地区的贸易开发和竞争之中。

中国的瓷器、丝绸、陶瓷、樟脑和诸多香料等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令人趋之若鹜的顶级贸易产品,除了既是货币也是商品的白银,中国没有其他大宗商品输入的需求,这样,很多年下来,一直处于出超的对外贸易地位。当时的中国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对于外部产品并没有贸易性需求,这种状况历史上延续了很久,直到清中晚期鸦片泛滥输入止。有数据表明,自1567年到1644年的77年间,国际贸易而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53 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考虑到未纳入数据的走私或其他渠道,当时的明朝很有可能集中了全球一半的白银。1985年,在澳门附近海域打捞起一艘明代沉船,发现船上装载了20万两白银。可以作为当时盛景的小小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银并非直接从欧洲船载而入,但中国的商品的确大多直接销售到欧陆。当时,白银的主要产地在北美(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波托西银矿量最大,最为有名),海量的白银首先从美洲装船横跨太平洋运抵马尼拉,而后双方商人们或在马尼拉或在中国东南沿海或在东南亚进行交易,由此,白银进入中国,中国商品则大量进入欧洲,也有少量进入美洲和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白银易货就完成了当时地表最大量的白银和中国商品的单向流动。

辣椒

苏东坡(眉州人)作为四川美食鼻祖却一道“辣菜”都没给我们后人留下,不知道作为现代四川人的你,遗憾吗?辣,似乎变成了川菜的代表味道,川菜的slogan,加之川菜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广受爱戴,全国人民似乎都长了一副嗜辣的胃。只可惜苏东坡生活的年代,中国大地上还没有辣椒这个东西,要不然我估计东坡肉、东坡肘子都会是水煮、酸辣口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辣椒的原产地在美洲,从南美的秘鲁一路到北美的墨西哥广大地区都适宜种植,各地的印第安人驯化了不同的辣椒品种。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到达美洲后,辣椒也随之传播到了全球各地。我国,有明确记载是16世纪末期,大致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传入。一般认为,辣椒最早由葡萄牙商人通过海上贸易最早落地生根于福建。显然当时的福建人没有喜欢上这个会让人辣得狂流汗的植物,辣椒只能开启了寻找拥趸的漫漫长路,此后,在国内的传播路径先东南沿海而后逐步向西北向内陆逐步蔓延开来。

麻辣烫,剁椒鱼头,酸辣粉,泡椒凤爪,毛血旺,水煮肉,麻婆豆腐,重庆火锅,成都火锅等等这些我们现代普罗大众再熟悉不过的辣味名菜,其历史都是肇始于明末清初。要是谁将将上述菜的起源大言不惭上追唐宋、汉秦,你就可以直接曰:“大谬也!”。

刚到中国,显然那时的国人并没有发现它的食用价值,而是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对待,辣椒种在花盆中用以细细观赏。辣椒随之也第一次出现在文人笔记中,据明嘉靖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虽然也记录了辣椒的“味辣”,显然作者更欣喜于“色红,甚可观”,喜欢辣椒的外貌甚于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四川、贵州、江西、湖南为核心的喜食辣味的饮食文化区,川菜、赣菜、湘菜均以辣而闻名。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餐桌食之有辣味否?古时候,中国人知道“辣”为何种滋味吗?没有辣椒,古时候的川菜和湘菜是什么风格呢?要说辣,中国人自从辣椒引入才熟悉,但要说辛,制造辛辣之感,却从未远离过中国人餐桌。古人能够接触的辛辣味,都带有一定的辛味,以姜、蒜、花椒、茱萸、葱为主要的辛辣食材,就地取材,食用历史悠久。

红薯和土豆

清康熙年间,中国人口首次突破1亿,乾隆年间又分别突破2亿和3亿,道光年间突破4亿,其后基本趋于稳定。例如,至抗日期间一般舆论也是提“四万万同胞”。人口的暴增必然有其支撑因素和发展逻辑,普遍认为与美洲的红薯土豆两种块根作物引入中国以及国内大面积推广、更重关系密切。这两种作物与我国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等优良品质的共性,加上营养价值高,在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以外,无疑成为粮食的“增量”因素,随着种植普及,推动了当时国内人口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薯,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就比如我写作红薯,而我生活的北京,本地人口称“白薯”,如好吃的“烤白薯”。我相信你的家乡一定会有别样的叫法。番薯的叫法我倒是觉得蛮贴切的,毕竟是外来物种,如番茄、西瓜、胡萝卜等一样。红薯原产于美洲,但我国引进并非从美洲而来,而是亚洲。红薯也就是番薯的引进记载非常明确,那是在明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就决心把这种作物引进中国。但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禁止红薯出口(西班牙人把红薯带到菲律宾应当是无疑的吧!而且,从禁令就可以看到西班牙人视红薯价值不菲,好东西。)。陈振龙想到“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一层泥巴,由此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至此,红薯就在中国落地生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豆,公认的学名叫做“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虽然同样原产于南美洲,但输入路径与红薯并不相同。一般认为是明朝万历年间左右由葡萄牙人将土豆种子引入中国的,而在此之前欧洲人已经种植土豆近百年历史了,早已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寻常食物。有专家说,土豆种植在欧洲的广泛推广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欧洲人口在1400-1800年这400年的时间里,人口从6000万上升到1亿8千万,整整增长了3倍。顺便说一下,鼓励大家多吃土豆,因为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特别高,多吃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样农作物与白银(大部分)、辣椒一样同样源自美洲,都是当时西方大航海开启的全球化的浪潮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们乘坐各式大大小小的船舶乘风破浪穿越辽阔的太平洋、大西洋万里之遥来到中国,中国受益匪浅。而今,全球化依然是全球发展的主旋律,全球化中国依然没有缺席,更加拥抱全球化,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化,于中国并将是影响千秋万代、惠及子孙的历史注脚。全球化的益处,我想借用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描述再形象不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欢迎关注、评论和点赞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删除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