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没遇到过什么挫折,才华横溢,少年成名,意气风发,活得随性,也因此祸从口出。宋神宗大力推行新法,他偏要在写给皇帝的《湖州谢表》中暗搓搓地抱怨几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工作狂宋神宗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推行王安石的变法,希望让国家变得繁荣富强。谁要反对变法,谁就是和宋神宗过不去,加上苏轼政敌的煽风点火,找出他的许多旧作吹毛求疵,成功点燃了皇帝陛下的怒火,一起大案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被逮捕入狱后告诉儿子,只要送鱼就代表自己大限已至。有一天,儿子有事情,让朋友送饭,朋友不知道两人的暗语,送了一条美味的鱼,苏轼看到后呆若木鸡。他强忍悲痛,写了2首告别诗给弟弟苏辙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牢里的苏轼已经心如死灰,外面的人还在努力解救他,苏轼太有才,就连政敌王安石都为他求情,病危的曹太后也在劝皇帝惜才。

经过多方的努力,苏轼最终被释放。归根结底,这一切还要感谢宋太祖赵匡胤立下的不杀士大夫的规矩,始终约束着宋朝的皇帝们不会随意杀人。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有实权,不过是一个被监管的犯人。

刚到黄州的日子,苏轼的情绪十分低落,因为担心再次被人揪出把柄,他总是嘱咐朋友在看完他的信后一定要记得销毁。

侄儿来看他,苏轼说自己“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纵然已经平安无事,仍旧心有余悸。

苏轼最初住在寺庙,整日无所事事,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坐着发呆。睡觉能让苏轼忘掉烦恼,然而现实就摆在那里,除非永远醒不来,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

苏轼知道逃避不是办法,他在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口无遮拦,既让自己陷入了困境,也拖累了不少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乌台诗案虽然影响了苏轼的仕途,却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诗人,作家之类的,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又怎能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在黄州期间,苏轼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定风波》等佳作,影响至今,不少作品登入了教材。

元丰三年的中秋,一个团圆的日子,苏轼倍感凄凉,望着天上的月亮,他感慨良多,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开篇12字,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人到中年,人生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流落他乡,饱受打击。从前的春风得意,如今的失意潦倒都是真实的,又都是虚假的。佛经里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事就是一场大梦,大家都身处梦中而不得知。

苏轼此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本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自己却虚度了年华。就算是天上的明月,也时常被乌云遮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苏轼举杯独饮,望着北方,陷入了沉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是出了名的豁达乐观之人,消极处世向来不是他的作风。就算知道人生苦多乐少,也不能自暴自弃呀,他的处世哲学始终是既来之则安之。

钱不够,苏轼就带领家人开辟荒地,当起了农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吃不起昂贵的牛羊肉,苏轼就买便宜的猪肉吃。在当地,猪肉不受待见,美食家苏轼却吃出了新花样,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并广为传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对黄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决定在这里买房定居。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去看地,却没想到中途遇上瓢泼大雨。没有带伞,其他人都很狼狈,奔跑着想要躲雨,苏轼却不慌不忙,优哉游哉地迈着步子。他穿着草鞋,拄着拐杖,走在泥泞的路上,却感觉比骑马更轻松。一个人的心境开阔了,视野也就不再局限于眼前。

正所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你不把困难当一回事,他能奈你何?

不久后,雨过天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斜阳照在山头,风雨已经成往事。无论是雨还是晴,对苏轼来说都是一种体验,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