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准是有着主角光环的幸运儿,出生名门,智力超群。

有一天,寇准的父亲宴请宾客,有客人突然说道:“素闻令郎擅长作诗,何不即席吟咏助兴耳”,8岁的寇准以“华山”为题,随口吟诵了一首狂到没边的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小小年纪,霸气外露。

除了敬畏上天,就连自称天子的皇帝,寇准都不给面子,对事不对人。

19岁就考中进士,寇准想不自恋都难。有人建议他参加殿试时,把年纪报大一点,只因为宋太宗觉得年长的人更稳重,寇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不屑于弄虚作假,何况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宋太宗嘴上夸寇准年轻有为,随后就安排寇准到地方当了一名县令,毕竟才19岁,正是要磨炼的时候。

寇准工作能力强,升迁速度很快, 29岁就当上了枢密副使,前途一片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太宗是寇准的伯乐,寇准当然要好好报答宋太宗了,每天上朝都会提很多建议,充满了工作干劲。君臣两人曾因为意见不合,宋太宗怒了,准备回宫,却被寇准一把拉住袖子不让走,要走也得讨论完才能走。

宋太宗何曾见过画风如此清奇的大臣,其他人都不敢忤逆皇帝,唯有寇准不走寻常路,一心想当明君的宋太宗笑呵呵地感叹道:“ 朕得到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

宋太宗的实力不如唐太宗,寇准的魄力却远超魏徵,别说是拉袖子这样的小事,他甚至敢绑架皇帝的意志,把宋真宗赶到战场前线,挽救大宋于危难之际。

寇准性格强势,每每和同事争论起来,就像是一个好斗的大公鸡,一定要争出个胜负。好好的殿堂喧哗得像个菜市场,坐在宝座上的宋太宗心情复杂。

他爱极了寇准的才华,又嫌寇准太锋芒毕露,没有文人一贯的稳重。

谦谦君子,温文有礼之类的形容词是不属于寇准的,他自大,自傲,自恋,刚愎自用,任人唯亲。

他是能臣,却不是贤臣。

宋太宗曾下放寇准,却又在寇准走后时常想到寇准,忍不住问身边人:“不知道寇准现在幸福吗?”

左右笑了:“ 寇准幸福着呢,整日宴请宾客,吃喝玩乐,”,听到寇准如此幸福,宋太宗反而不太幸福了。

原以为寇准被下放后,会整日在家反省,郁郁寡欢,却没想到寇准依旧快活,这是在打宋太宗的脸,可谁叫宋太宗就是欣赏寇准呢,打就打吧。

寇准出身富贵,从来就没养成朴素生活的作风,再加之宋朝文官薪水很高,寇准的日子过得非常奢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喜欢灯火通明的感觉,就连家里的厕所厨房也点满了蜡烛。他喜欢饮酒,常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边喝酒边欣赏歌舞。

人生得意须尽欢。

宋太宗得知寇准过得很幸福后还是惦记着寇准,没过多久,又问起了身边人:“不知道寇准此时在干啥呢?”,左右回答道:“ 陛下如此思念寇准,但听说寇准天天在家喝酒,不知道他是否也会惦记陛下?”,宋太宗呵呵一笑,真不敢指望寇准能惦记着他。

没多久,宋太宗不再发问了,直接把寇准调回京城。

距离容易产生美感,当宋太宗发现寇准仍旧和过去一样好斗,张狂,依旧不给他面子,遇到争执时要不依不饶和他辩论三百回合不罢休,他的心情又不美丽了。

寇准又被下放到了外地,再磨练磨练吧。

见了心烦,不见想念。寇准走后,宋太宗又开始牵挂寇准,隔三差五问身边人,“ 寇准还好吗?”

当宋太宗为立储之事烦恼不已时,迫不及待地把寇准召了回来。见到寇准,老皇帝忍不住把自己的脚伤展示给寇准看,抱怨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

寇准呵呵了,不是你老人家把我调走的吗?他微笑道:“ 没有陛下的召见,臣不敢回京城。”两人一商量,很快确定了立宋太宗第三子赵恒为太子。

赵恒继位后,是为宋真宗。宋真宗也很欣赏寇准,又怕自己驾驭不了寇准,于是让毕士安当首相,寇准当次相。

彼时,辽国频频在边境生事。1004年,辽国太后和小皇帝带着20万辽军挥军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边关告急的消息不断传到朝廷,寇准却把公文压下来,依旧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宋真宗知道后特别担心,问寇准,有什么办法能对付辽军。

寇准笑道:“只要陛下有决心处理这件事情,五天足矣”,宋真宗刚要松一口气,寇准就告诉宋真宗:“只要陛下能够御驾亲征即可。”

宋真宗笑不出来了,这个主意不太妙啊。万一出征时,无情的战火不小心波及到了他身上,岂不是要为国捐躯。然而毕竟是年轻人,总是有几分血性的,宋真宗答应亲征。

身边几个大臣却不断怂恿宋真宗逃到金陵或者成都,宋真宗动摇了,寇准又一次站出来,先是斥责无论谁主张陛下逃跑,都该被处死,随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滔滔不绝,终于说动了宋真宗,让宋真宗下定了决心。

虽然上了路,但宋真宗始终是忐忑不安的,在寇准的一路安抚下,好不容易到了澶州南城,宋真宗不想过河去北城,觉得已经离前线够近了,再近一点,怕是有生命危险。

寇准又给宋真宗猛灌心灵鸡汤,宋真宗不吃这一套了,鸡汤喝多了也会腻。

高琼是武将,说话很直接:“ 如果陛下不去北城,老百姓就会像死了父母般伤心,陛下不要犹豫了。”

一旁的文臣冯拯觉得这话甚是无礼,斥责高琼对宋真宗不敬,高琼顿时火大:“ 听说冯大人擅长写诗,怎么现在不写一首诗赶跑辽军呢?” 冯大人立即偃旗息鼓。这是宋朝历史上武将对文人少有的胜利。

高琼不管皇帝大人怎么想了,直接指挥卫士推来辇车,宋真宗终于发话:“继续前进。”这才过河,赶往澶州北城。

大宋将士们见到宋真宗亲自前来,无不受到鼓舞,欢呼声传到几十里外,辽国士兵们面面相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士气上去了,宋军很快干掉了辽军先锋萧挞览,轮到辽国没了士气。

本就是孤军深入,虽然有20万人,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辽军面临的形势会越来越恶劣。

萧太后派人求和,寇准本想一鼓作气打趴辽军,趁机收复失地,宋真宗却只想尽快结束战争,他性情柔弱,崇尚和平,见不得战场上杀来杀去的血腥。

主战派少,主和派多,寇准无奈,他已经尽力了,

最终宋辽两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逼宋真宗御驾亲征后,寇准的威望达到了极点。他向来自大,时常在皇帝面前自夸邀功。宋真宗是个乖乖仔,对寇准感恩戴德,每次下朝,宋真宗都要目送寇准离开。

寇准的仇人很多,比如曾怂恿宋真宗跑路的王钦若,王钦若看不过寇准的得意忘形,趁机在宋真宗面前大进谗言,寇准因此被贬出了京城。

宋真宗和他父亲一样,对寇准又爱又恨。宰相王旦极力推荐寇准,宋真宗又把寇准调了回来,担任枢密使。

寇准觉得自己比王旦能干,却要屈居于王旦之下,这怎能不让心高气傲的寇准着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王旦是恩人,寇准也要把他从宰相之位上拉下来。王旦所在的中书门下,和寇准所在的枢密院时常互通文件,寇准每次看到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时,都会吹毛求疵,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然后及时汇报给真宗。

王旦的手下当然针锋相对,也挑剔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但王旦却不让他们汇报皇帝,而是把有问题的文件退回给西府做修改。

如此高风亮节,寇准实在是不好意思,对老王说:“你的心胸真是太宽广了,”夸是夸了,但不耽误他继续找王旦的过失。

宋真宗都看不过去了,问王旦:“你知道寇准是怎么对你的吗?”王旦微微一笑:“臣犯了错,寇准敢于直言,这才是忠臣。”

如此爱挑事的寇准,性格大度的王旦能容忍,其他人也忍不了,寇准的枢密使生涯很快结束了,他又要卷起铺盖走人了。

寇准知道王旦对他好,可怜兮兮地求王旦帮忙,让他当一个“使相”,即带着同平章事头衔的节度使,这样下放也有面子。

王旦惊呆了,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于是当面拒绝:“使相岂能私下谋求?” 寇准气急了,恨不得要和王旦打一架,却在几天后如愿以偿,被授予了“使相”。

他大喜过望,进宫感谢宋真宗,得知是王旦在宋真宗面前替他说好话。

寇准又一次震惊于王旦大海般的胸怀,菩萨般的心肠,让他不得不稍微思考自己为人处世是否真的有那么一点点问题?

虽然又被贬出京城,然而他的人生永不服输,倒下了还会再爬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回京城,寇准不惜迎合沉迷迷信活动的宋真宗,伪造天书,哄得宋真宗龙心大悦,得以再次返京。

做人嘛,就要能屈能伸,寇准处事是很灵活的,气节不能当饭吃。

宋真宗病重后,脑子出了问题,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说要让太子监国,坏的时候又忘记了这件事情。寇准一心想促成此事,反被皇后刘娥,大臣丁谓诬陷他谋反,又被贬出京城。

离开京城这一天,全城百姓都来送寇准,道路拥挤,马都迈不开步子了。寇准悲愤难抑,突然挥鞭抽马:“皇命在此,我都不敢逗留,你还敢不走?!”他有太多不舍,然而他不得不走。

尽管寇准在朝廷不得人心,但他得民心,这就足矣。

大部分时候糊涂,偶尔清醒的宋真宗不知道寇准被贬,有一次突然问身边人:“怎么这么久不见寇准了?”随从不敢说实话,只能随口糊弄宋真宗。宋真宗想让寇准当托孤大臣,却不知道寇准已经离他千山万水。

能被两个皇帝惦记,也是寇准的本事。

寇准被贬到了不毛之地雷州,依旧乐呵呵的,日子再苦,还是要学会作乐。

然而心中的郁郁之情却无法排解,寇准曾写过一首诗:“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郡斋风雨后,无睡对寒灯。”

不圆满的人生,才是常态。

寇准被贬不久后,丁谓恶有恶报,被贬到更远的崖州,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给丁谓一只蒸羊,并约束身边人不要去找丁谓报仇。

丁谓虽然良心大大的坏,此刻也颇为感动,想要和寇准见上一面,来个一笑泯恩仇,傲娇的寇准却拒绝了。

寇准性格火爆,爱恨分明,对喜欢的人好得不得了,对讨厌的人会穷追猛打,如今却换了一种活法。

他似乎从王旦身上感染了宽容的力量,心态变得平和。

宋太宗有两条贵重的通天犀带,一条赏给了寇准。

寇准大限将至时,像是突然有了预感,派人从老家把犀带取来。

再次看到犀带,寇准泪流满面。他老了,宋太宗也早已不在。初见宋太宗,自己只有19岁,转瞬间,沧海桑田。

62岁的寇准沐浴后,穿上朝服系上犀带,朝北面拜了几拜,随后躺在床上,安然离开人世。

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