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无疑是清政府对于世界秩序的想象,然而这一思想观念却并没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和谐。

天下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观念?它如何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述|雷颐
来源|知鸦通识APP《雷颐学术自述》

近期有几个并不是历史学科出身的人士提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中国传统中的天朝观,可以对全球化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我认为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天朝观带有某种种族主义色彩。

说起中国传统的天朝观,要从鸦片战争,天朝观表现最盛的时期说起。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场战争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然而清政府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当权者仍保持着中国是“天朝上国”这一思想观念。

这种中国的天朝观以中国为中心,对除中国以外的文化、民族抱有歧视。

乾隆年间,1793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欲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乾隆认为清朝是天朝上国,不需要与英国通商。

描绘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的西方漫画,图源:Wikipedi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描绘乾隆帝接见英使马戛尔尼的西方漫画,图源:Wikipedia

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中国以惨败收场,清政府仍然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

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类似于林则徐这样需要亲身参加鸦片战争抗敌斗争的人,即使在前线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等现代化武器的威力,他还是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只是枪炮武器不如人,中国只需要学习西方列强的军舰、枪炮技术,就能把入侵者击退。

在《海国图志》中,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一主张强调直面现实,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放在当代视角来看,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观点。

但这一提议却以清王朝指责林则徐全盘西化,以坚定的否决态度收尾,理由是清政府认为这是在“用夷变夏”,学习西方就是要毁灭中国与中国的文化。

清政府之所以会这样,本质原因还是受天朝观的思想影响过深。

这种观念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只有中国的孔孟之道、伦理道德才能被称之为“文化”,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是只能被称为“蛮、夷、狄、戎”,我们需要用中国的文明去感化、教化这些野蛮的文明和民族。

这种天朝观是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因为种族主义色彩本质上就是用动物、反犬旁的文字来形容其他民族,从内心歧视其他文明,并且认为这些异族人是“人面兽心,蛇蝎心肠”。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用口字旁(口)和反犬旁(犭)来称呼外国国家和人名。

周劲先生在《西洋人与跪拜》一文中说到马戛尔尼,还特别加以注释:“当时文书尚各加口旁,表示译音”。

今天我们能看到马戛尔尼写给乾隆皇帝的汉文谢恩信,起首是:

“口英咕国使臣吗嘎口尔呢谢大皇帝恩典”

这封信由使团副使之子,时年13岁小孩“哆吗嘶”所写。可以看出,人名及他们的国名,都是加“口”旁的。

甚至于在基督教进入中国后,有些中国士大夫认为中国的儒学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怎么能有人不相信儒学、不相信真理,而去相信一个不存在的上帝呢?

他们为这些不接受儒家思想的西方人找到了“根源”:因为他们的人体构造和我们不同,西方人和欧洲人的内脏、器官分布与中国人是相反的,所以他们才会接受那一套“乱七八糟”的理论,而不接受儒家的学说。

从生理构造来谈及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明,这也是种族主义的体现。

中国的天朝观因为其浓厚的种族主义色彩,并不是中国走向全球化过程中值得宣扬的文化。

在某种意义上,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就是不同国家具有不同中心的天下观造成的。

天下观带来冲突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道德秩序一定预设了中心,今日世界的国际关系是不可能建立天下观之上的。

若是当真认为这种天朝观是一种“平等”的观念,这才是真正歪曲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