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虚实篇》

所谓致人:就是让别人处于一种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的情境中,看上去有得选,实际上没得选。

所谓致于人:就是看上去你可以选择,但却是这样选也不好,那样选也不好,其实就是没得选。

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维,在人生的大格局中非常重要。生活未必会给你很多重新来过的机会,常常是一步被动则步步被动,尤其在顶级高手的竞争中,一个小小的受制于人的被动,会逐渐演化成致命的失败。

因此,作为高手通常在两难格局形成之前,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优势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为什么要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为什么要致人而不致于人?

先举几个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例子,让大家更深刻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对我们人生的价值。

例1:三国时期的袁绍曾有一个把汉献帝纳入囊中的机会,可惜他错过了,因为他想不明白,我要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废皇帝做什么?把皇帝接过来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财富、兵力和地盘,似乎捞不到任何实际的好处。

但曹操是个明白人,小皇帝虽然不带着钱财也没势力没地盘,却可以拿他的虚名来号令天下,处处占得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掌控着汉献帝,给袁绍发了一道升官的圣旨(没什么实际利益,但是名声很好听),这圣旨袁绍接还是不接?接了,这是明摆着听从了曹操的诏令,低人一等了。

若接了升官的圣旨,回头曹操再给他发一个对他不利的圣旨怎么办?不接,皇帝给你升官你居然敢不接旨?那你就是明摆着造反,传出去名声非常难听,失去人心。

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致人而袁绍致于人了。曹操掌控了汉献帝,虽然此时他和袁绍还没开始正式争斗,军队还没交火,但是曹操已经占了先机了。

例2:战争学里,有一个战术叫围点打援。比如我和你打仗,我围住你一个城池,但是又不强攻,这时候你怎么办?要不要调动另外一个城的兵力去救?

你去救吧,那我就半路打伏击,在你救援的路上以逸待劳等你,还要提前挖个陷阱什么的;不去救吧,万一城被我打下来了呢?更可恶的是,你要是不来救吧,我天天拿个大喇叭对着城里面的人喊:“里面的人听着!你们老大已经放弃你们不来救你们了!赶快投降吧,我们缴枪不杀还有优待!……”说不定整个城就白送给我了。

你说你心不心烦?仗还没开始打就感觉快要输了。

救也不行,不救也不行,不管怎么搞都觉得很被动,这就是我致你,而你致于我了。

那是不是就没办法破解了呢?其实也有办法,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一个破解法,而且破解得非常精妙,造成了反制。我围你的城,你直接领兵攻我的首都。我要是不回救呢,万一首都没守住我就完了;我要是回救呢,那之前花了大把人力物力围城这么久,不就白围了?

回救也亏,不回救也亏,怎么搞都觉得很被动,现在轮到我心烦了。

又比如,打战争类的游戏,你有技能,我也有技能,那是不是我们打起来就势均力敌了呢?不是。如果我抢了先手,提前使用技能把你眩晕住一顿暴打,你还没来得及出手就被干掉了。抢先手,就是在游戏当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有人会说这两个都是古代的例子,我们现在没有战争,还需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吗?

我们再说一个简单的,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很小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例子。

例3:一名小学生偷偷去网吧玩游戏,自以为掩饰得很成功,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去学校的时候同学告诉他:“你要倒大霉了,那个网吧老板是班主任的亲戚,班主任已经知道你昨天去网吧玩了,估计今天上午就要找你。”

这时候他该怎么办?承认吗?免不了一顿猛批怒骂再叫家长,回去说不定还得挨揍。不承认?铁证在手,不承认就是罪上加罪,更加完蛋。

根据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他应该在班主任找他之前,主动向班主任自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老师,我想主动向您承认一个错误,我昨天去网吧玩儿了。我好后悔,昨天一晚上都在想,我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耽误了学习怎么办?既对不起老师又对不起父母。我好后悔啊呜呜呜……”

一旦他抢了这个先手,老师反而不好意思惩罚他了,说不定还要跟家长求情让家长不要太责怪他。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总结一下,这三个例子:有时候我们做出来的一些举动,表面上看对结果没有影响,或没有直接的利益增减,但实际上却让自己取得了主动或陷入了被动——它造成了一个倾向。这个倾向看起来非常微弱,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但这个主动和被动的倾向会在未来的演变中,逐渐变成人人可见的优劣之分。

就像曹操掌控了汉献帝,虽然此时他和袁绍还没开始正式争斗,军队还没交火,但是曹操已经占了先机了。对于真正的高手来说,不只是希望结果不要失败,还要思考如何在过程中就保持主动,能够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实际运用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实际运用

例1:一个朋友高考后准备报考外市的一所大学,但他父母要求他报本地的一所大学。原本他和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老想控制他、干涉他的自由,所以父母的意见他一般是不愿意听的。但这两所大学的水平确实是差不多的,他也觉得无所谓,就懒得和父母争吵了,于是选择了本地大学。

如果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维来看,他应该报考外地大学,为什么呢?

因为他当时人生的最大障碍不是大学问题,而在于早日从父母无穷无尽的控制和干扰中挣脱出来。留在本市离家太近,会显著地受制于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要控制他,跑到学校去找他吵,他能怎么办呢?顺从父母会害了自己,不顺从父母就是无穷无尽的吵架,怎么选都不行。

后来果不其然,这位朋友大学四年过得苦不堪言。后来大学毕业找工作,发现有两个工作,一个本市,一个外市,薪水待遇差不多,选哪个呢?这次他学聪明了,坚决跑了出去,从此不致于人了。

例2:海沙是一名大四毕业生,他想要找一份新媒体的工作。他毕业于自己老家三线城市的一所大学,找工作的时候在考虑是在本地工作还是去北上广深杭成等大城市闯一闯。不过由于三线城市的新媒体工作机会很少,不好找,所以大部分想要做新媒体工作的同学都去了大城市,他也投了深圳、杭州等地的几个工作岗位并收到了录取通知。

可是机缘巧合,他居然发现在本市有一家公司在招聘新媒体员工!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工作,会不会比大城市工资少很多呢?与这家公司交流过以后,他发现两边工资福利待遇居然差不多!再算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可能在本市公司的实际待遇更好!两边薪资差不多,老家的生活甚至更轻松。

如果你是海沙,该如何选择呢?

从不致于人的角度来说,他应该选择大城市的工作,为什么呢?

尽管现在看来两边的公司待遇是一样的,但是以后呢?万一未来你发现公司有问题,你需要跳槽呢?大城市的新媒体行业机会多,生态健全,就算公司没有什么前途想要跳槽也很简单。

如果留在新媒体行业不发达的小城市,一旦发现公司有问题就不好办了。不离职,公司有问题耽误自己发展啊;离职,小城市工作又不好找,没有新媒体行业的机会——这就进入两难了,怎么选都不好。到时候再去大城市闯成本就更大了,一切从零开始,还不如当初就出来。

为了避免未来进入两难局面,现在就要做出智慧的抉择,不致于人。

三、如何培养不致于人的思维

三、如何培养不致于人的思维

要做到不致于人,需要你考虑到以后发生的事情。考虑得越远,就越能够不致于人。所以要培养不致于人的思维,往往要和另一个思维技术结合起来——思维逻辑链。

你需要不断问自己:如果这样后面会怎么样?会不会让我处于怎么样都不好受的地步?连续追问多次。即,你需要使用5Why法或5So法。

连续几个So,就做出了看似不合理、实则非常正确的决定。

关于如何使用使用5Why法或5So法,之前的文章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翻翻之前的文章。

现在总结一下:

高手在两难格局形成之前,已把自己放在优势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要培养不致于人的思维,需要和另一个思维技术结合起来——思维逻辑链,5Why法或5So法相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