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提示」
阿里云所处的云计算赛道,短期正面临行业增速减缓和竞争加剧,但以GPT-4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惊人表现,又有可能为云计算赛道带来新的增长机会。张勇此时带领阿里云二次创业,将如何搅动云计算市场?阿里云的未来会变得更好吗?

作者 | 李鑫

编辑 | 刘杨

在商业世界,很多企业都经历过二次创业——它们往往在取得初步行业地位后,进一步创新变革,寻求更大突破。

比如苹果公司,1997年乔布斯回归后,进行了多轮二次创业。最终乔布斯将苹果从单纯的电脑制造商转型为多元化的科技公司,开发了iPod、iPhone、iPad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为苹果稳坐全球市值龙头宝座打下坚实基础。

再比如亚马逊,起初只是一个网络书店,但通过不断创新试错,将零售范围扩展至全品类,同时发展出物流、广告业务,还孕育出云计算这样的高技术服务。

最近,亚马逊的云计算同行——阿里云,也在进行着属于它的二次创业。

5月18日晚,阿里巴巴发布最新财报。报告显示,2023财年阿里云智能总收入为772.03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22亿元,同比增长24%,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天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表示,将在未来12个月将阿里云智能集团从阿里集团完全分拆,并完成上市。

在全员信中,张勇谈到,分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阿里云面向未来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未来,阿里云智能集团可以完全独立面向市场,进一步强化业务战略,优化组织和运营,“我们有机会共同打造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

众所周知,阿里云所处的云计算赛道,正面临多空博弈——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将行业向下牵引。但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云计算赛道似乎重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张勇此时提出独立上市并启动二次创业,会让阿里云变得更好吗?

1、为什么要二次创业?

关于阿里云为什么要独立上市并二次创业,张勇在全员信中的解释是:云智能集团的商业模式、客户特征和发展阶段与阿里巴巴集团大多数消费互联网业务有巨大差异性。

阿里云确实足够独特,从服务和产品的维度看,阿里云提供的是各种云计算服务,如数据存储、服务器托管、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而阿里巴巴的消费互联网业务,则主要提供在线购物平台,消费者可以在上面购买各种商品。

从客户结构上看,阿里云的主要客户是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其业务模式更偏向于B2B(企业对企业)。而阿里巴巴的主要消费互联网业务,如淘宝、天猫,则主要面向B2C(商家对消费者)和C2C(消费者对消费者)市场。

然而,相比以上两点,阿里云真正的独特性在于,它成长于阿里集团的业务实战之中。

2008年,为解决淘宝即将遇到的算力瓶颈,阿里邀请微软北京研究院的王坚加入,同时将云计算、大数据确立为两大核心战略,并决定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2009年2月,“飞天”团队在北京写下第一行代码,同年9月,阿里云正式成立。

从2009年到2013年,“飞天”率先实现了单个集群5000节点的规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并在2017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学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15年来颁发的首个特等奖。

阿里云也一路高歌猛进。2016年,阿里云超过谷歌云,成为全球第三大公共云服务商。2017年,阿里云自研的神龙计算、倚天710芯片、CIPU、磐久服务器、PolarDB数据库等技术产品先后面世,形成了从底层芯片、服务器到上层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的软硬一体全栈自研技术体系。

十四年过去了,阿里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云计算企业,为全球400万家企业提供服务。

正是因为阿里云有如此多的独特性,在全员信中,张勇表示,分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阿里云面向未来二次创业的全新开始。

不过,业务独特性只是一方面,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产业机遇,成为了阿里云加速上市并喊出二次创业的关键契机。

在电话会议中,张勇表示,回顾阿里云十四年发展历程,以及此时此刻伴随AI大模型飞速发展带来的云计算广阔未来,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对阿里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认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阿里云带来了两个全新的历史机会

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各类行业/专属模型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算力提出了全新要求,阿里云基于技术优势,正在支持模型研发的企业和创业者的巨大算力需求。

另一方面,在IaaS和PaaS服务基础上,“模型即服务”(MaaS)正在形成,阿里云可以基于大模型,为广大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提供模型和服务。

而在这两大历史机会下,阿里云已经设计出相关核心战略,拓宽加深自己的护城河。

2、加速进攻,深挖多重护城河

2022年,阿里将偏静态的“定”选为年度关键字。张勇曾在多个场合解释,阿里身处宏观经济之中,尤其需要战略定力。到了今年,阿里巴巴把“定”改为了“进”。跟“定”相比,“进”富有动态色彩。

阿里云作为“进”的代表,在AI大爆发的趋势下,近期射出三支箭——大降价、大模型、生态共赢。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豹变》,这三大战略路径,可为阿里云构建更深的护城河。

首先,阿里云的“大降价”战略,将为其构筑“规模优势护城河”。

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规模优势可以带来较低的单位成本,降低了单位成本,公司就有可能降低价格,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正向的规模效应循环。

阿里云的“大降价”策略,本质上正是以降价为起点,形成“降价-更多用户-单位成本降低-价格更低-更多用户”的良性循环。

从具体动作来看,今年5月7日起,阿里云对核心产品价格进行大幅下调,其中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产品价格最多下降50%。阿里云还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通用算力型ECS云服务器Universal实例(简称U实例),比上一代节约了40%的成本。

据了解,自阿里云相关产品降价和核心云产品免费试用后,已有超过100万人次的开发者访问阿里云官网免费试用,反响强烈。随着访问者增多,目前阿里云可试用的产品数量也已增加至80多款。

“大模型”战略则可以帮助阿里云提升客户粘性,构建起所谓的“转换成本护城河”。

转换成本能够成为护城河,是因为用户从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转换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包括金钱、时间、学习成本、数据迁移成本等。如果转换成本较高,那么用户更倾向于保持现状,而不是轻易改变。

阿里云今年4月发布的AI大模型通义千问,将接入阿里巴巴所有产品,对钉钉、天猫精灵、淘宝等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数据显示,已经有超过20万家企业申请接入通义千问测试,企业专属大模型的需求十分火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阿里云推出通义千问合作伙伴计划,将联合生态伙伴加速推进通义千问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目前,阿里云已经在油气、电力、交通、金融、酒旅、企服、通信七大行业与生态伙伴签署合作,对千问大模型输入行业知识及场景进行训练和精调,打造专属大模型。

对于阿里云而言,其通过大模型策略,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和功能,满足了各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企业一旦在阿里云平台上开展业务,并且使用了这些服务和功能,就会形成一定的粘性。如果想转到其他云服务平台,就需要重新适应新平台的环境、服务和功能,可能还需要重新开发和配置应用,这就形成了相当高的转换成本。这种情况在使用了阿里云特有的服务和功能的企业中尤其明显。

此外,阿里云的“生态政策”也帮助其构筑了网络效应护城河。

与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类似,网络效应本质也是一种正反馈,其背后机理是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人越多,产品价值越大。

近期,阿里云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政策,正试图构建网络效应。针对各级别分销伙伴,阿里云不但大幅提升其佣金率至历年来最高,同时将分销伙伴的专属市场规模扩大5倍。针对ISV(独立软件供应商)合作伙伴,阿里云提供千万级专项资金支持集成适配。

阿里云还加大了营销资源的投入,500位阿里云销售专家将手把手辅导新伙伴完成1-3单销售,实现销售“零的突破。

总的来看,以上动作可以降低开发者和企业使用阿里云的门槛和成本,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阿里云上的收益。随着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加入阿里云的生态系统,阿里云平台上的应用和服务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阿里云,形成正反馈的网络效应。

最终,通过大降价、大模型、生态共赢三大动作的共振,阿里云“无形资产护城河”得到了夯实,这既包括持续服务客户沉淀下来的专利技术,也包括最终因客户了解、信任而构建的品牌。

3、分拆上市后,如何估值?

随着阿里云提出将分拆上市和二次创业,整个科技行业的焦点都聚焦于一个问题:阿里云的估值会有什么变化?有观点甚至认为,问题的答案将对阿里巴巴集团的股价,乃至整个中国科技行业的投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分拆上市可以帮助市场更好地评估阿里云的真实价值。

在分拆之前,阿里云的价值被淹没在阿里巴巴集团的其他业务之中,让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随着阿里云从阿里巴巴集团拆分,其科技属性变得更纯粹,不再需要面临与各种业务部门的协调和整合。这种独立性使阿里云能够更专注于云计算和AI技术的创新,为其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此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也为阿里云提供了新机遇。如前文所述,随着AI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全球对于算力的需求正在急剧增长。阿里云以其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满足了这种大规模的需求。另一方面,阿里云通过MAAS(模型即服务)的策略,提供了定制化的服务,满足了企业和个人不同的需求。这两大机遇无疑将推动阿里云的业务增长,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未来的估值。

阿里云上市后,其估值大致会落在什么水平?我们可以从市场对其美国同行——AWS(亚马逊云)的估值来做参考。

在投资界,对于有稳定营业利润的企业,通常使用市值/净利润的所谓PE(市盈率)估值法。而对于尚未盈利的高成长性企业,通常使用市值/营收的所谓PS(市销率)估值法。

目前AWS虽然经营利润为正,但市场预估其未来几年复合增速能达到15%,所以海外机构一般仍对其使用PS估值法。区别在于,不同机构给予的PS值差异较大。

比如,今年一季度高盛给AWS的估值区间为7-10倍PS值,而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今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仅给出了5倍PS值,国内的中信证券则给出了6-7倍的PS值。所以,AWS估值区间大致在5-10倍PS之间,市值区间为4000-8000亿美元,总体跨度较大。

对阿里云而言,其收入增速及盈利能力与AWS尚有距离,目前券商对其估值,往往会在AWS(亚马逊云)PS估值水平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估值折价。据《豹变》不完全统计,券商对阿里云的估值区间为2-3倍PS,对应的市值大约为2000-3000亿元。

不过,有几位长期关注阿里云的业内人士告诉《豹变》,随着大模型在国内的铺开,阿里云在国内拥有充沛的算力资源以及优质的训练数据,其业务可能重回高增速,这也将拉升其PS估值水平。

阿里云作为国内“云计算一哥”,在大模型服务普及的当下,正身处行业新风口,它的资源和技术储备优势给其估值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随着张勇挂帅,王坚回归,再叠加大模型、大降价、生态让利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均体现出阿里云已进入二次创业状态。

不过,企业经营永远是一个如履薄冰的过程,阿里云当下面临的行业短期增速放缓、竞争加剧,也是不争事实,其能否在存量竞争获胜,以及能否把握住增量趋势夯实护城河,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