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重庆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特别是其近现代史是文艺创作的富矿。5月29日、30日,取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重庆发生的一段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怒吼》,继4月22日在重庆院线上映后,在这个初夏来到成都高新区某影城进行了两天的点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来到重庆拍摄,但在李海洲看来,“很多在重庆拍摄的电影,仅仅把这里当作一个取景地。但我认为,重庆内核的东西并没有展现出来。我一直都有个梦想,就是拍摄一部完全属于重庆的电影或电视剧,把地道的重庆景、重庆人、重庆故事、重庆的历史,拍给更多人看。《怒吼》圆了我这个梦想。”一个诗人,怎么大费周章做起了电影?在29日点映后,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担任《怒吼》制片人、出品人的诗人李海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怒吼》电影剧照

艺术再现山城抗战戏剧风潮

抗战时期,在重庆,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抗战戏剧风潮。电影的名字“怒吼”就是一个抗战时期重庆一家话剧社的名字。1937年9月,重庆电力公司职工和抗战爆发后流亡到重庆的文艺工作者,一起成立了“怒吼剧社”。这也是抗战时期重庆的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怒吼剧社“以戏为炮、以剧作刀”,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先后排演了《保卫卢沟桥》《民族万岁》《牛郎织女》等话剧,深受山城人民欢迎。1937年10月1日,剧目《保卫卢沟桥》在重庆国泰大剧院连演四场,大获成功。演出收入除维持剧社正常运转外,全部捐献给了抗战一线。

几十年后,《怒吼》电影用艺术手法再现了“怒吼剧社”当年的事迹。2021年夏天,《怒吼》在重庆开拍,2023年完成并上映。片中不少人物的历史原型,主角所经历的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主角演的戏剧也全都是怒吼剧社当年演过的。片中将一九四九年前重庆的护厂运动、电力职工何敬平在“11·27大屠杀”中殉难等历史事件融入其中。影片除了六七个专业演员,其他所有群演都是重庆电力公司的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海洲(中)工作照

为何想到将“怒吼剧社”故事拍成电影,李海洲回忆说,“最开始,我与我的团队在与作家李炼沟通的时候,李炼为我讲述了重庆电力系统组建怒吼剧社的故事。他当时想的是能不能做一台话剧,我当时思考良久,建议做成电影。”

在李海洲看来,这段历史非常具有传奇色彩,自己作为重庆人,从小对“重庆11·27大屠杀”、何敬平烈士等历史相关人物和细节很熟悉。特别是当他查阅资料时,了解到怒吼剧社的精神曾深深地打动当年的育才中学校长陶行知,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当年怒吼剧社在市中心进行《安魂曲》的演出时,陶行知便组织学生专程从合川前往观看剧目,男生步行,女生乘船,跋涉百里去支持抗战艺术,可见怒吼剧社多么令人动容。”

李炼在电力系统工作多年,现任重庆电力作协主席、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工会副主席。身为《怒吼》电影的总策划,李炼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他在整理电力公司资料时,接触到“怒吼剧社”的历史,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这段历史不能尘封在档案里,应该把它变成影视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电影《怒吼》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很新颖——采用现在、过去两个时空交替穿梭、交叉叙事,讲述了现代戏剧人刘鹤鸣与爱好戏剧的女孩方萌,因偶然发现一本写于1938—1949年的老日记,从而了解到日记作者吴越先如何从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怒吼剧社的中坚力量,最终在电力护厂运动中光荣牺牲的人生轨迹。在《怒吼》中既能看到当代重庆城里,北漂返渝的戏剧人刘鹤鸣与同好戏剧的女孩方萌之间的故事;也能借两人视角,“穿越”回抗战时期的重庆城。

此外,电影也通过角色探讨了对川剧、年轻人喜欢的Cosplay(角色扮演)的看法,“艺术都是相通的,优秀的艺术形式,不管受众群体数量多少,都值得我们的尊重。”李海洲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怒吼》电影工作照

重庆人打造的一部重庆味儿电影

《怒吼》处处体现出了地道的山城味儿。不管是白沙影视城、枇杷山公园、南山等知名地标,还是那一句句熟悉的重庆话,以及对于怒吼剧社历史的刻画,观众都能感受到主创团队对重庆这座城市浓浓的热爱。“如果是外地的导演、编剧、演员,可能他们就只会把这个当作一部普通的戏而已,但是我们这个由重庆人组成的剧组,每一位都是抱着对家乡最深沉的感情参与其中。”李海洲坦言。

李海洲介绍说,这部113分钟长的电影,是一部地道的“重庆造”作品。除了李海洲本人是地道的重庆人之外,从项目发起、创意构思、剧本撰写,到演员遴选、场景勘定、拍摄制作等全部流程,均由重庆籍电影人在重庆境内共同完成。导演是重庆知名本土导演郑正,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鲁奖得主李舫担任了文学顾问,“虽然李舫是东北人,但她作为重庆儿媳,也跟重庆关系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怒吼》电影工作照

这是李海洲第一次当电影制片人。此前他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诗人、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总编辑。但其实跨界对他并不是新鲜事,“对我来说,创作的方式可以很多样,不仅仅通过文字、诗歌来表达,音乐、话剧、电影都是非常强大的媒介。《怒吼》各方面反响很不错,也给我很大信心。我会继续做电影,接下来会亲自当导演。目前正在打磨剧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怒吼》电影海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