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蒋介石是个大孝子,无论国共两党对于蒋介石的评价有多大的差别,但在蒋是“大孝子”这一点上,左右两派却都是交口称赞的。

人们普遍认为,蒋介石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少时性情顽劣,幸得母亲悉心教导,后才有所成就。他感念母亲的恩德,所以母亲死后,蒋介石大费周章为母亲寻得风水宝地,龙脉汇集之处修建陵墓,让母亲得以世世顺遂。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不仅不是个“孝子”,可以说简直就是个“逆子”!他经常虐待殴打他的母亲王采玉,甚至,王采玉的死跟他也脱不了关系。

近年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中留下了大量描述蒋母生前母子相处的文字,但从这些日记来看,在蒋母生前,蒋介石对她的态度非常糟糕。

比如,在《先妣王太夫人事略》里,蒋自称“中正年十八蓄志东渡习陆军,人有尼之者,先妣皆深为嘉许,筹集资斧,力促就道”。

自称母亲非常赞成他远渡东洋,甚至为他“筹集资斧”,不计后果地帮助他学习军事。

然而当时真实的情况是,1906年,蒋介石第一次东渡日本,当时王采玉并不赞许,还说:“但事即至此,知余之决心难以挽回,亦只有筹凑经费,允余出洋,以成余志也”。

而蒋介石此番赴日,因清廷已与日本政府订立协议,不允许中国学生自费学习军事,原拟赴日读军校的蒋介石,遂回国入段祺瑞督办的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就读。

1908年春天,蒋和其他62位军校的学员,又回到日本,在振武书院就读。这是蒋介石“革命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早年留学、研习军事和接受革命思想努力奋斗的基础。

但是,1906年,蒋介石从日本回国后赴保定读军校,在溪口乡民的记忆中,“他的母亲不赞成他去学陆军,他寻思无计,偷了他妻子毛福美(梅)的首饰箱,离家出走”。

1920年开始,王采玉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蒋虽然在旁边照顾母亲,但是却经常会觉得不耐烦。他在日记里写道:“心甚不乐,中国老人之病半由自弃也……处境无一乐趣,家眷实为吾之大敌……思之闷闷,暴躁殊甚,惟求一脱身远离眼不见为净之法,而不得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他觉得母亲是累赘,根本没有发自内心地为母亲的病痛而忧心。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与母亲产生矛盾时,会直接对母亲动手!

1936年2月17日,蒋经国(叶利扎罗夫)以俄文的名义在苏联《真理报》上刊登了一篇《献给母亲的信》,其中有一篇文章可以证明这种家庭暴力:

“母亲,您还记得吗?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您向谁跪下,请求不要把您赶离家门?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打我的祖母,使祖母因此致死?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就是他的真面目,这就是他对父母和妻子的孝悌和礼义。”

但是,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影本上,1921年4月3日和4日两天的日记被大段涂黑,用来掩饰他对他的母亲和妻子的暴力行为。邵铭煌教授,身为国民党党史部门的高级干部,很明显,他是通过别的渠道,看到了这两本日记本。

1921年春,王采玉重病,许多有关蒋介石的传记中都提到,由于蒋一再说要和王采玉所钟爱的媳妇毛福梅离婚,蒋母亲就是被蒋给活活气死的!

还有人讽刺说:“蒋介石年轻时是个“流氓”,而立之年又把老母活活气死。此后,他成了‘大孝子’”。

对这一点,蒋自己后来也有承认:1928年3月末,在一次与新婚妻子宋美龄争吵之后,蒋氏反省称:“吾母既以我不顺而致病,悔已无极,略对妻不敬爱更?”

也就是说,蒋非常清楚母亲生病都是因为自己经常让母亲生气,他也许悔,但也没有那么悔。

蒋母尸骨未寒,当天晚上蒋介石就给蒋经国和蒋纬国写“分产信”,称:“余葬母既毕,为人子者,一生之大事已尽,此后用可一心致力革命,更无其他之挂牵……今后既与家人脱离关系……”

所以,蒋介石对自己的家人、母亲,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那既然如此,他又为什么会对母亲的后事如此上心?会专门为母亲寻得风水宝地,龙脉之处呢?

其实他做这一切,也都是为了他自己。

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在浙江奉化一个已渐衰微的书香之家。虽然家族衰微,但是依旧保留着书香门第的气质生活态度。

而王采玉属于非常受大人喜欢的那种类型。

“小家碧玉,聪明伶俐,幼承父教,稍识‘之无’。精于女红,深得父母的疼爱。”

18岁时,王采玉嫁到了竺家,然而第二年,她的新婚丈夫的儿子就夭折了,没多久丈夫也因霍乱去世。灰意冷的王采玉回娘家后不久入金竹庵修行。

一日,一个借庵休息的算命先生路过,看到她以后连连称奇,详细问了生辰八字以后,突然就对着王采玉又是磕头,又是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