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他是农夫子弟,历经六次落榜,却一路青云直上。

封爵一等“毅勇”侯,官拜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

他忽悠咸丰,斗慈禧,灭太平天国,可谓权倾朝野。

临到晚年,他即便功高震主,却仍然从容布局,安排接班人,全身而退。

这一切,都因为他深谙为官之道,掌握着一套独一无二的升迁密码……

一,六次落榜,愚笨得被小偷嘲笑

很多人都以为曾国藩是贵族出身,天然属于权贵阶层,其实不是。

相反,曾家世代务农,从宋朝末年到这一代,非但没有当官的,连读书人都没有。

到曾玉屏这一代,突然想自己读书当官。

可惜他不是读书的料,只能望子成龙,把这个艰苦任务,交给了儿子曾麟书。

谁知曾麟书一直考到了43岁,还是个童生。

古代科举考试分三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好比小学,中学,大学。

曾麟书考了大半辈子,连幼儿园还没毕业。

一群狐朋狗友也嘲笑曾麟书说:“老曾,你别考了,你们家祖坟没冒青烟,考也是白考。”

曾麟书大怒:“我考不上,还有儿子,儿子考不上,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大有愚公移山之精神。

于是,曾麟书亲自带着22岁的曾国藩到了县衙礼房,报名登记。

这一回爷俩要一同高中,狠狠打一打同乡的脸。

谁知道曾国藩完全继承了曾家的基因,连续考了6次,都名落孙山。

反而是老父亲曾麟书得中秀才。

曾国藩备受打击,甚至被学台“悬牌批责”,就是县衙写了个告示,点名批评曾国藩,主考官廖青还把他的文章当成反面教材:“此文文理欠通,但文笔尚可,大家要引以为鉴。”

清顺治之后,把文章列出“六等罢黜法”,“文理欠通”就是最差的第六等。

这下曾国藩在整个湖南省都出了名,不是因为文采学识,而是因为文章写得太烂。

考官见他“文笔尚可”,也怕浪费了人才,于是把他安排到了县衙里祭祀时候的舞乐生团队里,没有编制,但也算县衙里的人。

可对曾国藩来说,这是耻辱啊!

他是真上了头,回家之后发奋图强,挑灯夜读,咿咿呀呀狂背《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反反复复就这一句,下面一句怎么都背不会。

天快亮时,房梁上传来了哈欠声:“你这个笨蛋,老子昨晚就来了,在房梁上等了一宿,也没见你把他背熟,老子都学会了,背给你听!”

说完小偷流畅的把整篇岳阳楼记背诵了下来,把曾国藩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昨天晚上就有小偷潜入曾国藩书房偷东西,结果曾国藩背了一夜书,就是不会,小偷倒是学会了。

看见没有,曾国藩这个正经读书人,被小偷鄙视了……

二、运气爆棚三联捷,后了翰林衣锦还乡

1833年,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科举。

刚到考场,就看到考官的顶戴补服,眼睛都直了,立即被这强大的气场打通了任督二脉。

或许是太想穿补服戴顶戴了,曾国藩文如泉涌,下笔有神,唰唰唰,自我感觉十分OK。

放榜那天,曾国藩怀着忐忑的心情去看榜,当他看到榜文上“曾子城”这个名字时,才意识到自己终于高中秀才。

(“曾国藩”是后改的名,现在叫“曾子城”。)

得知曾国藩中了秀才,曾家沸腾了,从老到少,无不扬眉吐气。

曾麟书考了半辈子才中个秀才,那不算什么,曾国藩才考了7次就中了秀才,对曾家而言就是天赋异禀,光宗耀祖,意义非凡。

曾玉屏花重金用红绸扎了龙门,又办了20桌酒席,大宴四邻。

而此时的曾国藩也感觉自己“行了”,应该乘胜追击,争取来个“三联捷”。

古代科举,中秀才后立即再中举人,叫“联捷”,举人马上得中进士,就叫“三联捷”。

同年11月,曾国藩踌躇满志出发了,如开挂般一举得中举人,完成“联捷”。

尽管第二年春闱和第三年恩科都没中,但在道光十八年。

这一年的主考官是穆彰阿,考题首题是“言必信,行必果”,次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首题和次题简直就是按曾国藩的性格量身定制的。

28岁曾国藩一鼓作气,中了进士。

他觉得“子城”名字不符合自身气质,换成了“国藩”,意思是“国之藩篱”。

曾国藩因为比同中进士的人平均小了10岁,因此也叫“甲售”,前途一片灿烂。

这里要说一下曾国藩的这个名词。

首先清代进士得中几率非常低,一年才出一百多个进士,是道光年间总人口的0.000048%。

所以曾国藩中进士,除了有那么点实力之外,还有超然的运气加持。

为什么说他“有那么点实力”呢?

因为他的名次其实不高,是三甲第42名。

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3人,叫“进士及第”,直接进翰林院。

二甲183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174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都需要参加朝考。

虽然都是进士,但名声不同,相当于全国高考第1名和第300名的差别,都很厉害,但总差那么点意思。

曾国藩相当于搭上了这次科举的末班车,只不过坐在了前排。

然而之后的曾国藩运气爆棚,朝试再放光彩,考得那叫一个流畅,超常发挥后,取得一等第三名。

道光皇帝亲自批阅试卷,看到了曾国藩的文章,龙颜大悦,朱笔一挥,改成了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科普:庶吉士,也叫“庶常”,是翰林院里的短期职位,主要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

别看这个职位不起眼,但只要不犯错,后来几乎都是皇帝近臣。

历史上这个职位上出来的牛逼人物有杨廷和,张居正,后世还有蔡元培等等。

曾国藩这一次中进士,概念相当于一个高三年级中等生,高考却考了全国第42名,然后考公的时候又考了全国第3名,卷子又被一把手看到了,改成了第2名,又被安排在领导身边专门负责写材料。

虽然没有正式编,但曾国藩的官场之路总算开启了。

曾国藩一步踏入大清官场,又分到首都,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要有一番大作为。

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懵棍。

原来在一棍子能砸出八个官的首都,没有人脉没有关系,他连屁都不是。

三、改掉一身毛病,深得道光赏识,升官路再开挂

道光二十年,赋闲一年的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赴京上任。

曾国藩“入翰林”后官职只有从七品,在当时也算是副处级领导干部,叫“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其实就是在翰林继续学习,以备他用,因此他现在虽有官级,但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官,只能算“学者”。

这一点很要命,等于考公笔试过了,还有一个面试八字还没一撇,老曾家当官大事到现在还没落实。

曾国藩又很傲娇,认为只要挤进京城,就必然高官厚禄,飞黄腾达,实则不然。

京城之地三联捷,甚至比他更强的牛人比比皆是。

翰林院只有初一和十五才上班,曾国藩最勤快,天天上班打卡,同事看他都不顺眼,严重排挤他。

曾国藩喜欢跑去菜市口看砍头,还好色,有一次参加进士团拜,就是考上进士的同学间聚会。

他看见一位同学妻妾成群,美女如云,眼珠子都快从眼眶里飞了出来,想尽一切办法拼命多看几眼。

团拜结束之后曾国藩回家又虚伪的在日记本上写:“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

他自己都觉得自己骄傲,虚伪,不自律,这样下去,别说当官升迁,不被人搞死都算幸运。

正好今年道光心血来潮办了一次翰林考试,曾国藩从“学者”变成“官”的机会来了。

翰林院遗址

翰林院也要考试,本来是6年一次,结果这一次距离上次只间隔了4年,这是翰林院内部考核,成绩好的可以补缺,成绩差的回家种地。

一共127人参加考试,因为平时这些人天天摸鱼,也没做学问,导致3人吓得不敢进考场,1人搞小抄被架了出去。

还剩123人,曾国藩也在其中,因紧张导致一个典故用错了,回到家跟妻子欧阳氏对坐长叹,还在日记中写:“平日所谓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

结果出榜,123人他名列第6。

说起来也是幸运,他用错典故的事主考官和道光都没看出来。

并且道光尤其喜欢曾国藩的文笔,于是破格把他从翰林院检讨提拔为翰林院侍讲

从七品秒升从五品,连升四级。

曾国藩在日记中悄悄写:“以大错谬而列高等,抱愧殊极。”

真是凡尔赛。

道光二十七年,又一次翰林大考,曾国藩又考了第10名,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从四品升二品大员,名义上是内阁学士,实则享受侍郎待遇了。

这一年曾国藩37岁,他在家书中高兴写道:“湖南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这说明一个问题,要想升官,兢兢业业干工作是不行的,除了要有点真才实学外,最重要的是得到领导赏识。

曾国藩有了明悟,也有了底气,通过之前受到的排挤悟出一道理:

人设要稳,要合群,最关键的是要有后台。

四、广结好友,人脉满天下,可没实权

要合群,第一件事是交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座山。

以前曾国藩太直,按时按点上班打卡,被人排挤,现在的他不那么干了。

到了二品大员之后,每天门庭若市,请客吃饭,听戏下棋,好友一百多人,一天接待二十多人。

这些朋友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有想出书的帮助出谋划策,家里死人的跑去料理后事……主打一个热情和慷慨。

这说明,官场之中,为人不能小气,要善于搞关系搞团结,清高当不了饭吃,才华变不了现银,人脉关系比金山银山都重要,否则只能坐吃山空。

朋友多了,曾国藩人缘逐渐好了起来,成了湖南官员中的领袖。

这很重要,官场中,必须有自己的派系,孤立无援,早晚被人踩下来,只有拉帮结派,地位才能稳固。

再有道光帝十分赏识他,也让他结交了该朝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在道光年间当了20年的军机大臣,也是最大的马屁精,把道光拍得滴溜溜转,历史对他这样评价:“在位20年,有才,也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

简单点说:弄虚作假,吹嘘拍马。

他也是曾国藩考进士的主考官,曾国藩结交了他,以“师生”相称,二人脾气相投,相得益彰,为曾国藩升副部级打通了不少关系。

曾国藩有权臣护庇,下有广大人脉,这才算是琢磨到了升官密码。

最重要的是,他很对道光的口味。

道光认为他说话憨厚老实,“每有奏对,恒称上意”,加上他做事认真,精通理学,和他在一起,道光觉得对自己有所提升。

道光平庸的能力,也是曾国藩的契机。

一个平庸又喜欢他的老板,一个照顾自己的顶头上司,再有极好的人缘和声望,这些都是他升官的基础。

可曾国藩虽然是二品,也当了官,可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没实权。

五、副部级烦闷无聊,开罪咸丰帝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真正翻身的日子来了,他从内阁学士兼任礼部右侍郎,拥有了实权。

他也是湖南走出来的第一个有实权的侍郎,可惜右侍郎只是副部级,管着一百来号人,每8天见一次皇帝汇报工作,让他没时间去交友和应酬了。

他十分烦闷,当官图的什么?

升官发财。

官是升了,但不能发财,这有点说不过去。

但现在的清政府到了风雨飘摇的时候,官场一片乌烟瘴气,贪腐之风盛行,道光又没能力根治这些问题,让曾国藩太难受了。

曾国藩给家人写信说:“官场中事情太多,我太烦躁了,家里弟弟们也要出来做官,不能光指望我一个人。”

他萌生出辞官回家赡养父母的打算。

他还没来得及辞职,道光帝驾崩,这一年曾国藩39岁,20岁的咸丰帝登基。

领导换了,曾国藩又不想回家了,想在新领导手下搏一搏。

咸丰帝也不含糊,新官上任三把火,头一把火就是把穆彰阿开除,永不再录用。

穆彰阿被开除后,“天下称快”。

第二把火是广开言路,“皆得据实直陈,封章秘奏”,表现得十分虚心。这可乐坏了曾国藩,因为这是他拍马的最好机会,这些年的政治见解,也可以有了发挥的空间。

他连忙写了封《应诏陈言疏》,顺着咸丰帝的毛往下捋,提出要广纳人才,批评道光帝“不作为”,骂官场中的人遇事退缩,敷衍,爱做面子工程,官黑勾结。

曾国藩说得非常尖锐,但凡有点脾气的皇帝,采纳不采纳另说,肯定得办一办曾国藩,可是咸丰帝刚上台,没好意思,反而夸曾国藩:“……切中情事,深勘嘉纳。”

但曾国藩被咸丰帝“深勘嘉纳”后,干了件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