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韩正副主席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见,对于中美而言,这其实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安排。因为前不久,中美已经在马耳他进行过一轮战略沟通了,而短短几天后,对话地点虽然换到了纽约,但讨论的话题,还是有不少重合的地方。

根据美国那边的通报,双方这次会面“坦诚且具有建设性”,彼此都同意,要确保沟通渠道保持开放,而且还继续就俄乌冲突、半岛局势等地区事务交换意见,同时还强调了保持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而我们这边则提到,中美要多增进互信合作,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最近的高层互动可以说是相当频繁】

根据过往的经验来看,我方副主席参与中美互动,并不少见,但是放在联合国大会这种场合,还是有些不寻常。一般而言,这种国际多边活动,我们一般都是安排外长出席,偶尔是主席,或者国务院总理参加。但现在王毅正在访问俄罗斯,总理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各个方向都有任务,所以就安排了副主席过来。而美国这边,则是派出国务卿布林肯进行对话。这种特殊性,其实体现出,中美对于双边接触,有十分迫切的心理,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交流。这个心理,是中美共有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联合国大会三天,假设中方代表完全不跟美方人士见面,可能就显得有些刻意了,不仅外交上不合常理,同时也会冲淡马耳他中美战略沟通的意义。现在中美短时间内进行多次高级别接触,也是向外界释放一个讯号,那就是双方都有意愿,把现在的互动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马耳他王沙会之后,中美在联合国大会再次接触】

整体来看,虽然中美在很多话题上,还有比较明显的分歧,但不至于因噎废食,不会说谈不拢就不谈了。恰恰相反,分歧的客观存在,为中美提供了进一步沟通的动力。如果长期不接触,反而很容易产生误判。

这里需要补充更多的是,在中方代表抵达纽约之前,美军最高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也在讲,美国需要竭尽全力,避免与中国冲突,但该竞争的地方,还是要竞争的。而拜登政府的看法,也跟他差不多。至于共和党人,想法就偏激的多,主张切断与中国的一切联系,同时通过大规模扩军等方式“恐吓中国”。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在野党,总是有说狠话的自由和权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短期内进行多次接触,也是给国际社会的信号】

民主党认为这条路走不通,只会让双边关系走向全面冲突的死胡同,需要降低调门,与中国保持必要的接触。所以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就讲,激烈的竞争需要积极的外交。这里的“积极外交”,指的是接触频率高。

像是这段时间,中美在外交层面的密集互动,就可以理解成一种积极外交,而双方正在通过这种方式,来管控激烈竞争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分歧。

在与中方接触时,拜登政府往往试图证明,美国不会切断与中国的所有联系,而是寻求增强美国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让中美关系“去风险化”。所谓去风险,就在一些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选择性地把中国排除在外。这就是美国试图在竞争中胜过中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加拉格尔为代表的共和党人,主张切断中美一切联系】

但中方在意的是,这种选择性的排除,如果是美国单方面地来把握尺度,假以时日,可能会发展成全面排除。尤其是经历过特朗普时代以后。如果美国把每一项针对中国的对抗措施,都归入竞争的范畴。那么竞争与冲突的界限,可能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中国其实不反对与美国竞争,但希望双方的竞争关系是正向且健康的,能够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双方在多个领域内,共享大范围的战略利益。所以,中美之间的共识,不能仅仅停留在“避免全面冲突”这个层面,而是要往其他领域深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在气候变化谈得还可以,但受到美国政局变化的影响】

现在中美在气候变化这块,谈的还可以。但这是因为民主党重视这个议题。一时美国政府更迭,中美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就不一定保持得下去。本来,中美在全球化框架之下,也有不少的共同利益。但这几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全球化受到了明显的冲击,美国又试图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完全脱钩。中美关系虽然不至于演变成冲突,但短时间内难以缺乏足够多的积极因素,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现在,中美都面临一定的对抗压力,所以需要密切接触,为双边关系找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方向,才能避免全面冲突。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需要通力合作,增进互信,再次振兴全球体系,才能实现“竞争而不是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