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年间最辛苦,扬州初次遇红巾。家家都说穿城过,听信善人江寿民。

——这四句民歌蕴含了一个巨大的悲剧,文明对野蛮的失败,善良对杀戮的失败,令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歌中的江寿民是一个书生,一个开书画店的乡绅,修桥赈恤,常举办救灾赡养老人的宴会,每年捐献耗费万两银子,最后不得不靠卖字生活,生活清贫,在当地有大善人的称号。

他有过两次拯救扬州城的经历,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失败,悔恨自杀。

19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破了镇江,官员乡绅急的团团转,最后由江寿民出面,贿赂英国人,英国人开口要60万两银子,江寿民还价说最多只能筹20、30万两。

最后30万两银子成交,英国人没有进攻扬州。

也有一种说法,其实英国人没有打算进攻扬州,这只是一种推测,但这笔钱也没有白花,鸦片战争战败后,这笔钱抵扣赔款了。

贿赂敌人,虽然不太好听,但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果城市一旦被攻破,损失不止百倍。

下面我们会看到第二次面对太平军行贿失败,才知道这一次是多么的伟大。

还有什么比拯救满城百姓更重要呢?

战争反映了人类黑暗原始的一面,而金钱和商业是人类文明的一面,此时是文明占了上风。

20年之后,太平天国攻破镇江,庙宇尽毁,文宗阁被焚烧,四库全书灰飞烟灭,造成千古遗憾。

扬州城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官员和乡绅商量,决定还是采用20年前的办法,贿赂太平军

当时有个管盐运的官叫张翊国,他反对贿赂,说:“江寿民前者送礼与贼,今又送银与贼,是送满城官府之命,是送满城百姓之命。众位先生计将安出?”

众位云:“江寿民素得民心,百姓畏死,所以从之,我们万不能禁止,急则生变,只好装不知道。”

贿赂敌人是大罪,保住扬州城还好,万一失败,这些官员就惨了,所以才有张翊国问是送百姓命,还是送官员命之说。

其他官员都装聋作哑,只有张翊国日夜操练士兵,最后因兵力太少而溃败。

太平军有个探子来扬州城内打探,知道扬州城有贿赂之意,便顺水推舟说:太平军只穿城过,只要百姓顺从,绝不杀害百姓。

最后,价格谈拢为白银四十万两。

双方约定太平军进城不扰民,不得杀人淫掠,清方官员则暂避出城。

这种约定已经从侧面说明,太平军本质上就是一个土匪部队。

事实上,太平军内夹杂不少土匪山贼,他们谎称投靠太平军,其实只为城破后进城抢劫,一旦太平军处于劣势,则一哄而散,继续去当山贼。

这对他们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那么正规太平军就不抢吗?

看看太平天国首领巧取豪夺的状态就知道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底下人只会更疯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贿赂太平军的行为是被官方默许和鼓励的,所以失败并不是江寿民一人的责任。

太平军来到扬州城下,江寿民在金勺园酒馆备下上百桌酒菜,又备好猪羊鸡鸭犒劳将士,民众捧出枣子、灯笼、鸡和茶叶四色礼品,寓意“早登基业”。

此时,初进扬州城的太平军将士们也没有出现抢掠的行为,此时表面上其乐融融。

但太平军一开始就没打算遵守约定,这些乱臣贼子们,并不想拯救百姓,只是想自己享乐罢了。

他们住下就不走了。

城外的清军等的心急火燎,城内太平军吃喝享乐,赖着不走。

终于,江寿民见到扬州城的太平军越来越多,就诘问他们是否想毁约。

太平军正愁没有借口,看到城外寥寥无几的清军,就假装说:

你们军队驻扎在城外不走,城内空虚,摆明了是空城计罢了。

人至贱则无敌,清军出城暂避不是一开始就说好了的么?

太平军将江寿民绑在城墙上,加以鞭打,并打伤他的双耳,最后又把他关押起来。

江寿民此时成了卖城的罪人,百口莫辩,无言面对家乡父老,夜间上吊自尽。

此后太平军又做了什么事呢?

照例,让全城男女分营,令百姓将所有的金银财物交出来,挑一些好的送到南京给洪秀全和一众王们享用。

年轻妇女尽数被押送南京,送往各王府,有约十分之一被杀。

扬州城多画匠艺人,他们都被召集起来,送往南京,给那些腐朽昏庸的王公贵族们建造宫殿去了。

再将各寺庙、书阁尽数毁尽,将官们给百姓讲信仰上帝的道理。

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个大军营。

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种毫无契约精神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一遍遍地重复,看了令人恶心。

中国历史上的谋略竞争,大多数可以说是无规则的游戏,比谁的底线低,比谁更毫无负担的背信弃义,比谁背叛的更早。

很多人将善良,当作愚蠢;把狡猾和背信弃义当作聪明。中国历史上像江寿民这样的人太少,偶尔出现往往下场不会太好。

江寿民只是一个小人物,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很快就会被历史遗忘,在清史上,江寿民被写成“国家二百年来无此乱臣贼子”,这是很可悲的。

可怜的江寿民,更可怜那一城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