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阳迷笛音乐节的荒诞事件,大概就是在中国有很大号召力的迷笛音乐节,收摊的时候遇上了集体哄抢,随后主办方,当地官方均进行了回应。相关内容早已充斥各大社交媒体,细节和详情不再赘述。

我想简单谈一下个人看法: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比我们许多人想象中更为深刻更为隐秘也更为可怕的真相,在一句网络谣言的引领下,大批当地农民就云集而来,以拾荒的方式偷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对原有音乐会的帐篷格局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到底如何理解这样的事件?

地域黑显然是不合适的。有人说是当地老百姓太穷了。并不是,当地人都开着车,架着三蹦子,骑着电瓶车进去哄抢,穿着打扮,显然生活条件并不差,跟20年前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有人搬出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现代产权意识。并不是,传统社会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差序格局所代表的亲疏远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熟人社会对待陌生人也并不会打砸抢,否则“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怎么来的?这些分析框架都脱离了真实场景,因此不具有解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真实场景来说,当地官方肯定是最痛心疾首的,从办会的角度来说,音乐会办得非常成功,短短几天,15万乐迷涌入,4万当地志愿者热情友好,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对河南老乡的赞誉之声,在河南长期处于小透明状态的南阳很是刷了一波存在感,以至于官方媒体南阳日报喜不自胜,在音乐会结束当天,集体拾荒尚未开始之际就发表了社论《迷笛,给南阳带来了什么》。

文章以“一节出圈,全城出彩”为主旨,指出:引入迷笛音乐节,这是南阳顺应城市发展潮流、为城市注入青春活力的大胆探索,这是南阳发扬“四敢”精神、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写照。

这篇社论深情款款:在这四天里,南阳人走出熟悉的圈子,从乐迷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四天里,数万乐迷有音乐声中的欢呼,有泥泞地里的疯狂,也有露营地里的不随意丢弃垃圾的文明和自律……乐迷也用自身的行动感动着南阳人。南阳人视这群年轻乐迷若远方的贵客,看着他们风雨中奔波的样子,只希望他们“踩过这片泥泞的土地,不再会有泥淖的人生!”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是发自南阳人骨子深处最深沉的爱。

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来自当地最高长官的授意,从官方角度来看,通过音乐节来撬动城市发展,是“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发展逻辑。这样的逻辑我非常熟悉,石家庄办摇滚节,淄博办烧烤节,都是发展自家城市的努力,这样的努力应该得到尊重。有所作为要好过无所作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体现了当地官方有所作为的雄心,虽然历史上的南阳威名赫赫,出了诸葛先生,但现在的南阳即使是在河南省内都是 GDP 排名倒数、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一个地级市,是真的卧龙,体量很大,能趴着绝不坐着。 从内部很难促动,那就需要像迷笛音乐节这样的外来刺激,推动城市发展。 所以南阳当地网友留言: 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南阳了! 然而遗憾的是,地方官媒的雄文刚一刊发,就立即发生了哄抢的事件,使得官方的努力全部白费。

问题在于,官方也好,迷笛的乐迷也罢,都是属于精英阶层的自主行动,整个音乐节再成功,都与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农村毫无关系。这些来自城市的文艺小青年,来到南阳的泥地上又唱又跳,跟发疯似的坐在泥地上扭动身体。他们坐的是官方安排的公共交通,吃的是官方安排的盒饭,唱的跳的是广场舞大妈不能理解和共情的重金属摇滚,住在自己带来的帐篷里……他们获得了宣泄,官方获得了政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场的农民呢?他们作为这片泥地的“主人”(主人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但土地是国家和集体的),这一切都跟他们毫无关系。有个段子说得好,他们在这儿蹦蹦跳跳好几天了,炒得人睡不着觉,我们拿点东西怎么了?这构成了一个隐喻, 当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东西跟这片土地上的人没有关系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唯一能够获利的途径就是乘散场的时候去捡点“洋落”, 并且唯恐去晚了,分点残羹冷炙的机会都没有了。

于是,官方通报中那个散步谣言,称“音乐节结束了清理现场”的陈某就成了背锅侠。据说此人引发了周围居民的哄抢行为。在我看来,这最多只是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当地居民得不到音乐节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平均GDP上去了,但在利益分配上有问题,没有和当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一呼之下,应者云集,这场面熟悉不熟悉?所以最可怕就是有人一呼百应。最应该做的就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