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数的时候就要用到数字,那数字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记数的?其实古人的记数方法是既简单又直观,他们采用的是结绳记事和结绳记数,后来这种记事和记数的方法又演变成了汉字。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数的时候,如果需要记数的东西数量非常少,仅仅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记数方法就非常简单:古人就在一根横线上系一根绳子,并把它作为一种符号,用来表示数字“一”,后来这种记数符号又演变成甲骨文字。所以我们看到,“一”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非常简单的一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需要记数的东西数量不止一个,而是有两个。这种情况下的记数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在一根绳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根绳子,把两根绳子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符号“二”,后来这种记数符号又演变成甲骨文字。而“二”字的甲骨文字形同样遵循了这个思路,在一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横,也就是用两横来表示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需要记数的东西数量不止两个,而是有三个。这种情况下的记数方法同样简单,可以在两根绳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根,把三根绳子并列放在一起,用来表示符号“三”,后来这种记数符号又演变成甲骨文字。而“三”字的甲骨文字形同样遵循了这个思路,也就是在两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横,也就是用三横来表示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需要记数的东西数量不止三个,而是有四个,古人就在三根绳子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根,把四根绳子放在一起,代表符号“亖”,用来表示数字“四”。而“四”字的甲骨文字形同样遵循了这个思路,也就是用简单的四横来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看到,“四”字的字形实际上和“一”“二”“三”存在很大区别,因为它并不是在“三”字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叠加,原因是什么呢?原来作为数字“亖”,它不仅可以表示三加一,还可以表示二加二,因为“亖”是由两个二组成的,表示“亖”是“二”的两倍。当甲骨文字形发展到金文字形的时候,为了表示“亖”是“二”的两倍,就把“亖”字竖着写,然后又与“二”组合起来,于是金文字形就写成了,这就与我们现在所写的“四”的字形非常接近。为了强调“四”与“二”是倍数关系,有的金文字形则添加了一个“二”字,把它放在下面,写成了;有的金文字形则把“二”字放在了中间,写成了。随着字形的不断规范,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四”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需要记数的东西数量不止四个,而是有五个,方法同样非常简单,就是在四横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横,用来表示数字“五”。“五”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发现天地间事物具有五种不同属性,并把这五种属性称为“五行”,所以人们又创造了一种符号“”,用来表示五行:上面一横表示天,又表示阳;下面一横表示地,又表示阴。天地之间,也就是阴阳之间,所有的事物都有五种属性,也就是金、木、水、火、土,古人用“㐅”来表示。后来人们就用“”作为符号,替代了甲骨文中的五横,用来表示数字“五”。

从数的角度来说,数字“一”是第一个数字,同时也是序数的第一位。所以排位次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就称为“第一”,排在第二位的就称为“第二”,排在第三位的就称为“第三”,排在第四位的就称为“第四”,排在第五位的就称为“第五”,其他位次可以依次类推。

某个东西只有一个,那就称为“唯一”。从开始到结束,事物的状态从未改变,一向如此,就称为“一贯”。某件事只要辛劳一次,就可以永久安逸,不用再管了,这种情况就称为“一劳永逸”。做事的时候用心专一,就称为“一心”;如果用心不专,精力分散,就称为“二心”。如果两个人的心思是相同的时候,就称为“一心”;如果两个人的心思是不同的,就称为“二心”。如果某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心念,没有其他想法,那就称为“一心一意”;如果某个人的心思不一,心意不定,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就称为“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