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裁判维持秩序,给选手发放饵料、安排矿泉水、送盒饭、协助称重,清洗渔具和鱼篓……在武汉市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钓鱼比赛上,邹志明、杨红珍这对夫妻档第四次作为导钓志愿者参与钓鱼赛事服务,虽然每一次导钓都是忙得脚不沾地,但他们内心却十分充实。

为恢复长江生态,2020年国家启动了为期十年的禁渔计划。退捕渔民上岸,亟待转业转产。

导钓员是在“十年禁渔”背景下产生的新兴职业,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天然水域或人工钓场引导垂钓人员规范休闲垂钓行为。导钓员的存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促进休闲垂钓健康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渔民就业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说到这对武汉夫妻热忱奉献的导钓事业,还要从他们毅然上岸谋生说起。

从捕鱼人到守护者

夫妻携手共护一江碧水

导钓其实一开始并不是邹志明、杨红珍夫妻俩维持生计的营生,出生于武汉市青山区的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在长江上捕鱼为业,以渔船为家。他们的捕鱼足迹遍布长江湖北段,最远到过距离武汉100公里远的咸宁市嘉鱼县。

渔业,也是一个收入看天的事业,有时候满载而归,有时候收获甚微。他们虽然想过换一份轻松并且收入更高的职业,可是祖祖辈辈世代都是渔民的邹志明,从小随着父辈捕鱼,并没有习得别的技能,只能以此为生。无论刮风下雨,夫妻俩都要上船捕鱼来维持家用,过得很是辛苦。

▲退捕渔民导钓员邹志明、杨红珍夫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捕渔民导钓员邹志明、杨红珍夫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两个年轻人苦一点也就罢了,可有了孩子之后,就不能一直在水上漂着了。两人向政府申请了经济适用房,在青山安居。逐渐孩子大了,也更需要人照顾学业,杨红珍也就慢慢主要在家照顾孩子,只留邹志明一人捕鱼养家。

长江禁渔之后,在青山区政府和红卫街街道的安排下,夫妻两双双从捕鱼人变成护渔人,成为青山区二七桥江段--建设八路江段的巡护员,除了基本工资,还有五险一金。和捕鱼相比,起码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虽然都是在水上工作,但护渔和捕鱼还是两个大相径庭的工种,对于两夫妻来说还是充满了挑战,主要是目前普遍缺乏柔性管理的观念,与钓友沟通容易起冲突,也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在今年的导钓员培训班中,授课老师专门给我们讲了沟通的方式和方法,播放了他们现场执勤的视频给我们学习。收获很大,从政策法规到人身安全,从为自己想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沟通,现在这些‘老钓友’都非常配合了。”

“暖心行动”助力

拓展职业发展新边界

不仅是邹志明、杨红珍夫妇俩,“渔民转产转业”一直是长江全面禁渔制度的核心难题,决定着禁渔效果。由于江上的大部分渔民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对天然水域和水生生物有感情,很难远离水域,渔民退出长江捕捞、转产转业非一蹴而就,因此长江禁渔退捕后,失去长期的收入来源和政府财政补贴,部分退捕渔民被吸纳至渔政协助巡护队伍中,但仍有较多为兼职或者短期劳动关系,需要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来长期保障。

基于此,为提升退捕渔民和巡护员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适应“十年禁渔”的新社会和经济环境,找寻新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加收入来源。2022年10月,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捕-退捕渔民替代生计项目,并且在武汉联合武汉市钓鱼协会设立了项目示范点,开启了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的新路径探索。

①在传统的培训基础上邀请了网红钓鱼大师为退捕渔民培训,在培训的形式上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邀请钓具钓饵企业、网红和退捕渔民一起交流,了解不同视角的休闲垂钓需求;

②将退捕渔民邀请到钓鱼比赛中做志愿者服务,增加收入来源,同时提供国家二级裁判培训,打通新的就业途径;

③在试点水域,推广休闲垂钓实名制登记,提供增值服务模式方案,推动武汉市休闲垂钓管理方案落地;

④建立“武汉导钓”抖音号,宣传文明垂钓知识,与钓鱼网红合作推广,浏览量达130.4万,粉丝数达1516人。

▲邹志明夫妇在“花香杯”武汉垂钓马拉松比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邹志明夫妇在“花香杯”武汉垂钓马拉松比赛现场
▲邹志明夫妇在“花香杯”武汉垂钓马拉松比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邹志明夫妇在“花香杯”武汉垂钓马拉松比赛现场

而在邹志明、杨红珍夫妇也在今年4月第一次加入到项目培训当中,在培训中习得了禁捕管理法律法规、协助巡护工作规范、应急安全措施、引导文明垂钓等方面的知识。也正因为知识技能的提升,夫妻俩除了日常的巡护,也经常有机会被邀请至钓鱼比赛中担当志愿者,大显身手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

“经过这几次的赛事活动,我们家的收入不仅有了提升,我们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执裁经验。接下来准备继续在项目帮助下加强学习,争取10月参加国家二级裁判员考试,明年能以裁判的身份参与导钓服务。”邹志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