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东人为什么要选择北上闯关东?去南方富饶之地不是更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东北人都有一个山东和河北的远房亲戚,因为现代东北人的祖上大多是从关内来的。在清朝中后期,我国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中闯关东历时最长、人口迁移规模最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闯关东主要发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由于华北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该地区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因此吸引了大量移民前来谋求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线方面,闯关东的移民主要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山海关是明朝时期修建的重要军事关隘,也是华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

走陆路非常的不可靠,那个时候没有火车,只能靠步行,马车都很少见,因为闯关东的人大多都是在当地活不下去的,走投无路才往东北跑。最常见的工具就是小独轮车,两个扶手上甩个麻绳,挂在脖子上两只手推着行李干粮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末时期关内关外土匪众多,很多闯关东的人最怕这个,另外,当时还流行过一阵鼠疫,有些闯关东的家庭一家老小在几天之内就全部病死了。大多数闯关东的人是一路走,一路打短工,还有做小买卖的,卖狗皮膏药的、说相声卖艺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海路要省事很多,从山东坐船穿渤海到达辽宁,之后再北上,不过这条路要花一些钱。

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山东和直隶两省的移民构成了主力军。据史料记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大约有300万山东人和200万河北人闯关东。这些移民中,大多数是没有土地的佃农,他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谋求生计而选择离开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清朝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地区,以保护满洲人的利益。然而,这一政策在清朝末期逐渐放松,为大量移民提供了机会。

两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对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的官员倒也不傻,靠东北地区那点人口根本守不住,于是开关放汉人到东北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失去了朝鲜的屏障,东北地区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从原来的默许开关,到鼓励关内汉人迁至关外龙兴之地。那时有个政策叫“射箭许地”,就是让迁到东北的汉人,拿着弓箭射,箭头落多远那么这块地就归射箭的人所有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不要认为这是清政府有多么好,本质上是八旗绿营兵武力废驰,清政府只能依靠汉人帮他们守老家,说明白一点就是“以汉人防洋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灾人祸也是促使人们逃离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经常遭受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和生存困难。同时,战争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乱而选择前往东北地区。

总的来说,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移民潮,这股浪潮给东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闯关东也给华北地区带来了人口压力和生存困境,促使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思考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经济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山东人和河北人不到富饶温暖的南方去呢?

前面说了是政策导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北人口少、土地多,哪怕迁入3000万人口,东北平原也能养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东北还有大量的荒地没有开垦。

南方生存条件是比东北好,因为南方冬天冻不死人,特别是福建两广这些省份,不过这些省份的人口已经很密集了,后来者再去发展空间太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关键的是,当地地方家族势力很大,到现在也是这样,南方宗族文化要比东北浓厚得多,一个外来人在南方很难立足。而且饮食口音都不一样,饭都吃不到一块去,现在东北的大米全国知名,其实在上个世纪东北人还是以吃面食为主。最关键的是,南方没有多余的土地来承接移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闯关东的历史跨度很大,从1860年算起,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终止,70多年的时间东北人口一直是净流入的。闯关东给东北带来了人口,这也奠定了东北的繁荣。张作霖能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军阀,就是因为东北很富饶,事业发展靠工农业。我党也是在彻底占领东北后,才有实力解放全中国,带着狗皮帽子的东北四野从北打到南,短短两年就能拉出百万大军,“共和国长子”的实力真的是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过境迁,现在东北人口流失很严重,当初那批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现在又开始下南洋了,海南岛成为了东北人的第二故乡,和候鸟一样每年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