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北京,从淄博到江门湛江,网红城市的风,由北到南,经行长沙,长沙因风而舞。在那更为遥远的天地,还有众多城市在追风向前。

然而,打造网红城市并非单纯的寻求关注、点亮红心而已,她有着更为深刻的发展逻辑在背后运转。“红”不是色彩的追求,红的浅层诉求是打造城市品牌,红的深层追求是为城市凝聚潜在的发展资源。

因此,去“有风的地方”开启慢生活,在有“跳水大爷”的地方演绎老年新姿态,去有烧烤摊的地方体验人间烟火,固一时之喜却不可持续。因为,风不会一直吹,而跳水的大爷不会四季起跳,烧烤也不适宜从早吃到晚;只有到那些不断创新文旅融合、持续注入发展动能的城市,才能找到城市四季风起、人们永远健壮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旅游从走马观花向文化品鉴转向

网红城市的名单,正在加长。热力传递之下,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淄博、湛江相继出圈。人们分析此中的原因,或多指向热点事件的带动,以及自媒体时代所自带的红利。

网红城市的走红,既是公众重新发现城市之旅,也是公众消费观念转变的直接表现。从景点打卡到美食品鉴,一个前所未有的消费主义时代正在崛起,人们或重走影视剧取景地,或寻访英雄足迹,或到历史古迹前留影,主打一个重读历史、认识城市,而城市文化也得以立体起来,可触摸、可呼吸。人文景观得以焕发新颜,历史得以多元解读,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便拥有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网红城市的出现,是“到处看看”向文化品鉴倾斜的表征。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说人生境界的几个层次,但同样也是旅游迭代的几个层级。以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现在是感受历史、品鉴文化、以古鉴今丰富阅历。

以此而论,网红城市的走红,不仅是在景观与历史人文维度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也说明网红城市的公共服务、经济水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些,又折射了一城市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城市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谋求城市长红要从文化独特性落笔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

城市走红,有其偶然性。偶然的红,经营出长红,则是一众网红城市苦苦思索的问题。然而,在思索之际,网红城市的风水轮流到了另一个城市,前有鹤岗、后有淄博之属,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匆匆。

古人说,“衣食足,知荣辱”,马克思说,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用之于旅游业,同样适用。当物质消费达到一定饱和度,人们必然追逐精神文化消费。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的城市自带光环。传承历史余韵,坚定文化品味,网红城市才有其不息的生命力。

西安的唐风汉韵,不经意流淌,即是网红西安的长红之道;成都的蜀汉魅力,再加上天然的巴适情调,让成都一直走在当红路上;多情江南的文化熏陶,奠定了苏杭从历史以降的不二才名……然而,洞察这些长红的典范,不难发现她们仍在创设新场景、追求新体验,其文化旅游消费一直在未变与变之间调和,辅之以静水流深,慢慢的就完成了传统旅游产业的迭代,城市也实现了长红不衰。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文化的经营。城市的文明底里需要得到挖掘与激活,要让旅客得到不一样的体验,留下不一样的记忆。事实证明,一座城市拥有多么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工业印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将一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分开来重要标签,这些资源也为城市长红提供精神与物质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长红要夯实发展动力

“网红”可以塑造流量明星,城市亦如是。然后,网红城市说到底仍是停留在关注力红利,如果依赖于此,追求关注度红利,将人们关注作为城市持续的发展动力,虽有成功者,但抗风险能力仍嫌薄弱。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从城市配套上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赢得了公众认可,但桂林仍不是一线大城,其文化挖掘仍显粗糙,更多人满足于视觉上的愉悦,却容易忽略桂林的文化遗存。这类依靠关注度而走红的城市,更大的风险在于她无力应对象疫情之类极端情况,经济活力大受影响。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是历史的,人也是历史维度中的人。所以,如何在城市中复现历史生活场景,复现人类的奋斗历史,必将成为人类心中的长红之城。这就从情感的层面,再现了城市的温度,也由此增强城市的粘性。追逐美好,辐射温度,长红就有了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的长红之道

于百城之中,长沙亦有一颗长红之心。长红的实现,是城市经营的努力,也是个人情感的倾向,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化的挖掘、系列热点的捕捉、产业升级的着力。

以热点导流,打破平均施力的旅游局面。围绕热点开展工作,对长沙各种旅游资源予以整合和集聚,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市民心态与待客态度,都应进行系统培育,提升城市的容量——“容人”之量,为他人加入长沙而提供全面的服务,同时也从市民心态上予以建设,提升其包容之量,从而对长沙进行整体营销。

从技术层面,突破服务短板。现有资源要实现高效配置,以缓解资源暂时性短缺,就需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信息引导。各地每逢长假就倍感压力,堵车多、停车难、排队长、吃住难、当地居民生活受影响,都成为文旅华美袍子下的虱子,光鲜漂亮,却不堪其扰。

因此,打造网红长沙,下大力气解决城市智慧度不足的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文旅发展的硬件短板。打造智慧型城市,实现城市信息引导,为全城旅游引流赋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人们结合导航软件,就能发现交通拥堵状态,同样,通过旅游人群的流动,结合大数据分析,同样可以对吃住玩进行预测与引导。诸如,给予那些愿意接受引流的客户以消费券,用于下次消费,既显得待客之诚,也为游客第二次旅游提供了动力。这一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向智慧城市发力,也需要旅行社等相关经营单位共同推进,实现精准引流分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文旅产业发展,要善于做大蛋糕,做深层次,针对多元化的需求做细分经营。万人齐爬长城的壮举,未必适合于贾谊故居,同样的道理,湘江夜游也未必适合于烈士陵园观瞻,要打破对规模化的迷信,要走出大众化的窠臼,要跳出同质化的爆点谋略,应该进行生活场景化的引导,推出与受众文化品味匹配的营销活动。例如文娱作品令某个场景火了,可以围绕该场景进行引导,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入手,营造一站式的独特场景和氛围,实现文旅融合,真正做到吃中有传承,玩中有历史,住中有文化,融合长沙历史文化与旅游的价值引导。

避免同质化投资,立足于常态旅游,夯实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根基,进行常态化引导,吸引那些突发的偶然的瞬间流量沉淀,变成网红城市的常态“留量”。

消费需求与结构发生改变,新玩法应运而生。对当代年轻人而言,可以是主题式旅游,偏好沉浸式体验,侧重于去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色彩浓厚的城市。文旅的内涵日益得到呈现,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而是可以坐下来闻一闻花香,可以徜徉于老街区看看古人生活痕迹,也可以是对过去与未来的思量,如三星堆的火热……旅游与文化体验同步,瞻仰过去与展望未来齐进,都是当下参差的文旅现状。

长沙作为网红城市要实现向“长红”的高效转变,还要借流量以实现人才的招募,实现产业的升级迭代。没有实体支撑的网红城市,故事固然能讲得风生水起,但缺乏更新的资源以完成新时代历史的积淀。

文/桔红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