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沙好汉“阿润仓”

那•吉日嘎拉(阿鲁科尔沁旗)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家喻户晓,愚公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在网络发达、经济多样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为自己的信念、为家乡多一点绿色、为给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片青山,默默付出,治沙造林育草几十载,初心不改,将治沙似为自己奋斗目标。每天做着枯燥而无利的工作,他就是阿润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润仓:蒙古族、出生1956年,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镇花根塔拉嘎查人。一位土生土长的牧民。从小家里的老人教他,爱自己的家、爱草原、把自己生活的土地视为自己的眼睛,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懵懂的他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他十六岁初中毕业,当时青年们都下乡,他也回家务农。从此把自己留在了这片草原。

回乡务农的他在大队里放牛羊,一年四季游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他游牧过的地方,他都细心观察每处山山水水的变化,记录下来。每到旱涝季节,他都能给牛羊找到肥美的草地,把生产队的损失降到最小。有人问他咋找到的,他都笑而不语,他知道这是大地母亲给牧民的生存环境。也懂得了为什么老人让他爱这片草原。他尊重科学,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书上的养畜知识,向嘎查里的老人请教游牧技巧。摸索出一套自己游牧养畜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草原,1983年为增加经济收益,扎嘎斯台镇山羊开始改良。当阿润仓听到消息时,非常高兴。点燃心中的希望。他比别人更勤奋了,有空闲时就听收音机、读有关养畜方面的刊物。不放过一丝学习的机会。付出是会有回报的,当别人的一只山羊值60元的时候,他的山羊能值100元以上。别人的山羊绒收入只有千元时,而他的山羊绒收入已过万了。为了保证质量,他每年把山羊头数保持在100只。出栏率在50只左右。改革开放让他过上了丰益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牲畜,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畜不断的增长,人们无止掠夺性地开荒、利用草牧场等等原因。使草原沙化、水位下降日趋严重。阿润仓看到草原一点点的缩小,他心痛了、沉默了。这就是向往的幸福生活吗?是我们蒙古人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他做了一个让全家都不理解的决定,决定承包沙化的草场、植树、造林、育草。家人们了解他执拗的性格,没人阻挡的了。他多次找到嘎查领导,谈了自己治沙造林育草的想法和实际情况,以充分的理由和治沙决心,让嘎查领导同意他的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1998年4月28日,双方签订合同,合同具体内容是嘎查同意他承包4000亩沙化严重的草场,一切治沙投资、劳务、维修、保护等费用由他本人承担负责。从第十一年开始,每年向嘎查激交4000元承包费。他都同意了并签字盖章。

从此,阿润仓在野外搭起一顶古老的蒙古包,开始治沙造林的新征程。当时他唯一的工具是一匹马、一辆胶皮滚轮车。他每天起早贪黑在野外劳动,为提高治沙造林技术,请教林工站老师,阅读相关书籍、掌握选树育苗有关知识,每天都要走几十里路,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干,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却去治沙。更有人笑话他“自古以来,都是这么放牧过来的,你一个人治沙,就是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现实舆论面前,阿润仓没有泄气,更没有放弃治沙的初心,日复一日辛勤劳动,一点一点改变承包的草牧场。从家人不理解到理解在到一起治沙造林的劳动中,给了阿润仓无限的动力,忘我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年他把全部收入和积蓄都投入到治沙造林里,在治沙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事情。有一次他用马车拉铁丝网时,车翻了,他被铁丝网压在下面,腿部受伤脱不开身,正逢在沙漠里背树苗的儿子看到,及时救助父亲,送到医院才躲过了危险。在医院只住八天,就偷偷忙着回家,把节省下来的药费购买树苗,要赶在雨季之前把树苗栽上、草牧场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天的风大,沙子把围栏、铁丝网、小树苗全部吞没,一年的一切劳动彻底被毁,看着草场的惨状,家人们也没了精神,面对这样现实,他没有气馁,更加激起他治沙的决心。用他那种执着的精神感染身边的人,他继续努力,把家里养殖的牲畜羊绒变卖,再次购买树木、围栏,封沙地、补树苗,从20多里地外背树苗进沙化严重地带,栽树浇水、、、、、、这样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几年里,阿润仓在治沙造林投资10多万元,未拿国家一分资金、没占用任何项目,用辛勤的汗水固定流动沙丘,亲历无数苦难,让荒沙变成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多年的探索,他改变春秋种树习惯,坚持春夏秋三季植树,保证成活率,经过二十多年劳苦付出,昔日沙化的草牧场披上绿装,树木茂盛、百花盛开、溪水泉涌、杨树、榆树、锦鸡儿、柳树等树林面积大2000亩了。他做到了,一位普通的牧民通过不懈的努力,把沙海变成绿洲、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是我们牧民的命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