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骄子”——慕容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容皝之所以杀死慕容翰,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已经找到了代替慕容翰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慕容恪

慕容皝一共生了十八个儿子,慕容恪在这“十八罗汉”中排行第四。由于其母高氏并不受慕容皝宠爱,故此,慕容恪幼时也并不怎么起眼,在一众兄弟中比较边缘化。

直到十五岁时,慕容恪已经长得高大英俊,而且性格沉着稳健,慕容皝每次与他说话,慕容恪言语不多,但总能一语中的,这才引起了慕容皝的注意。

慕容恪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338年,前文讲过,慕容皝曾向石虎称臣,但后来又翻脸,石虎大怒,发兵数十万进攻前燕,围困棘城。

相持十余日,后赵军攻而不克,军粮告罄,只得退兵,慕容皝派慕容恪率两千骑兵出城追击。

按说两千人追击数十万人,基本上就是礼送出境的意思,但慕容恪如初生猎豹,奋勇杀敌,后赵军弃甲溃逃,竟被慕容恪斩获三万余级。

是年十二月,前文说到的那个段辽在密云山里实在待不下去,就先向后赵投降,又中途变卦,转而向前燕投降。

这样一来,后赵和前燕都派兵来迎接段辽。后赵由大将麻秋率军三万,前燕则是慕容皝亲自前来,两支“迎亲”队伍就在三藏口(今河北承德)不期而遇。

慕容恪率七千精骑冲击后赵部队,大败麻秋,后赵军死伤大半,主将麻秋步行从小道逃脱,副将司马阳裕被生擒。

这两仗,前者是打落水狗,后者是有心算无心,打胜仗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过胜仗也有程度区别,慕容恪赢得很干脆漂亮,战果也超出预期,初步展现了名将的潜质。

公元346年,慕容皝打算进攻东北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扶余国(位于今吉林市),此时慕容翰已经被杀两年,该选谁为主帅呢?

慕容皝选择的正是慕容恪。

他同时命世子慕容儁、弟弟慕容军、大将慕舆根作为慕容恪副手,率骑兵一万七千征讨扶余。

慕容恪统率诸将冒矢突击,锐不可当,闪电攻克扶余国,将扶余国王及部落5万余口全部俘虏,迁徙到棘城。

灭国之战,慕容恪依旧是那样不动声色,那样风轻云淡,那样举重若轻。

就此,东北已经完全被前燕占领,再无后顾之忧,慕容皝就起了逐鹿中原之意。

不过就在前燕厉兵秣马、磨刀霍霍之际,公元348年,慕容皝在一次狩猎中意外受伤,随即死去,世子慕容儁继位。

慕容㒞的征服欲望比祖父慕容廆、父亲慕容皝还要强烈,继位仅两年就发动了全面南侵。

而此时的中原正好乱成了一锅粥。

公元350年,后赵大将军冉闵占据邺城,灭亡后赵,自立称帝,国号为魏,史称冉魏。

前燕大军南下,攻占中山(今河北保定);而冉闵则北上攻取了襄国(今河北邢台),两军针尖对麦芒,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此时的冉闵形势并不乐观。

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史上罕见的“万人敌”。

此前无论是作为后赵将领对东晋作战,还是镇压后赵反抗势力,冉闵都战无不胜,而且常以敌人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的兵力击败对手。

吕思勉先生说,冉闵百战百胜,与西楚霸王项羽、江东小霸王孙策非常相似。

但冉闵的政治能力却一言难尽。

他对内无法有效整合人心,只能靠杀戮维持统治;对外穷兵黩武,四面出击,“无月不战”,以致敌人越打越多,地盘越打越小,部队越打越少,自己越打越穷。

史书记载,由于冉闵对胡人采取极端的种族灭绝政策以及后续一系列不当举措,冉魏都城邺城发生严重饥荒,人竞相食,连当年石虎征入后宫中的数万佳丽都被全部吃光。

城外更是盗贼蜂拥而起,数百万汉人与胡人在道路相遇,互相劫掠杀害,加之战争、疾病等,生者仅存十之二三,更无人再从事农耕。

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季龙时宫人被食略尽。徙户及诸胡数百万,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死亡,达者十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晋书·载记·第七章》

正因如此,冉闵攻克襄国后并没有返回邺城,而是在常山(今河北石家庄正定)、中山(今河北保定)一带“游食”。所谓“游食”,其实就是抢粮度日。

公元352年,慕容皝派慕容恪率精锐骑兵南下,主动攻击冉闵。

此时冉闵的军队已经极度减员,鼎盛时期的三十万大军到如今只剩七千步卒。

冉闵手下大将张温苦劝不可同慕容恪开战,冉闵不听,依然从襄国挺进到安喜(今河北保定定州)。

慕容恪骑兵发现冉闵军队踪迹,立即发起进攻,但冉闵战斗力依旧无敌,两军前后交锋十次,冉闵全部获胜。

但骑兵对步兵的天然优势就是输了可以迅速撤退,所以慕容恪虽然十战十败,其实实力几乎没有受到损失,或者这本就是慕容恪对冉闵的火力侦察,试探虚实。

而冉闵的军队却已“饥疲难用”,到了强弩之末。

冉闵也意识到危机,决定转移阵地到山林茂密的廉台地区(今河北定州息冢镇),以便利用地形克制鲜卑骑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容恪立即派轻骑截击,然后诈败诱敌。可叹冉闵一时意气用事,果然中计,全军又返回了平地。

此时慕容恪已经想出了克制冉闵强大攻击力的全新战术。

他先将兵力分为左中右三部,中军是慕容恪精心挑选的五千名“勇而无刚”的善射者,又将他们的战马用铁索相连。

古代步兵对骑兵发起攻击,往往是利用紧密的阵型和高涨的士气形成强大的瞬间暴击,一鼓作气将相对分散的骑兵击溃。

而慕容恪专门选择的“勇而无刚”者,就是选择那些视死如归但攻击力又不是很强的士兵当做肉盾,从而既不被冉闵击溃,又不让冉闵因为强攻受挫而退走,包括用铁索连住战马也是这个目的。

冉闵实战经验也极为丰富,他顺风列阵,向慕容恪发起攻击。

冉闵座下朱龙宝马,左手双刃矛,右手方天戟,一马当前,势不可挡,很快就斩杀前燕军三百余级,可见这些燕军肉盾还真是有够“勇而无刚”。

恪以铁锁连马,简善射鲜卑勇而无刚者五千,方阵而前。闵所乘赤马硃龙,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晋书·载记·第七章》

但慕容恪见冉闵已陷入缠斗,果断下令左右两军出击,将冉闵军重重包围。

冉闵寡不敌众,七千步兵全军覆没,只能跃马突围。

要说个人武力,冉闵的确是天花板级别,这种情况下还被他杀出重围,奔行二十多里。

结果他的这匹朱龙宝马却突然“无故而死”,冉闵终于被俘,后来在龙城被杀。

此后,慕容恪率领燕军主力东征西讨,战无不胜,在鲁口(今河北衡水饶阳)之战、野王(今河南沁阳)之战、广固(今山东潍坊青州)之战中大放异彩,帮助前燕将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南。

公元352年,燕王慕容㒞登基称帝,慕容恪作为前燕开疆拓土第一功臣,晋位大司马、侍中、大都督、录尚书事、太原王。

慕容㒞当了七年皇帝,身患重病,眼看不行了。

他找来慕容恪说:“如今晋国和秦国(指氐人建立的前秦)未灭,太子慕容暐年幼,朕担心他无法担当重任,想效法宋宣公,将皇位传给你。”

慕容恪坚决拒绝,并发誓一定会鞠躬尽瘁辅佐侄子,慕容㒞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其实皇帝临终前说太子年幼,想把皇位传给谁谁谁的话,十成十都是试探,比如蜀汉先主刘备,比如南陈文帝陈蒨,都是这个套路。

如果谁真的天真地答应了,估计立即就要大祸临头。

慕容恪由于表态坚决,得到了慕容㒞的信任,慕容㒞加封慕容恪为太宰、录尚书事、行周公事、总百揆,位居四位顾命大臣之首。

公元360年,慕容儁病逝,十岁的慕容暐继位,慕容恪作为叔父,开始了他的摄政王生涯。

一开始,慕容恪就面临重大政治风险考验,同为顾命大臣的元老重臣、太师慕舆根心存异志,煽动慕容恪篡位登基,被慕容恪严词拒绝。

慕舆根并不死心,转头又去挑唆小皇帝慕容暐和太后可朱浑氏,说慕容恪意图谋反,但慕容暐年纪虽小,头脑还是很清醒,并不相信。

慕舆根继续作妖,力主将都城由邺城迁回龙城,慕容恪忍无可忍,下决心将慕舆根及其党羽诛杀。

先帝尸骨未寒,就发生诛杀顾命大臣的重大事件,前燕朝野顿时人心惶惶。

慕容恪为了稳定人心,出入都只带一个仆人,每天举止如常上朝。

又大赦天下,并停止慕容儁生前征发的兵役,与司徒慕容评精诚合作,兢兢业业,公平处事,朝政迅速稳定下来,人心也随之大安。

公元365年,慕容恪与五弟慕容垂联手攻克此前桓温北伐被东晋占据的洛阳,随即攻略崤山、渑池,威逼关中。

人的名、树的影,慕容恪一到,前秦举国震动,前秦天王苻坚亲自到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驻防。

好在不久,慕容恪率军撤回了邺城。

公元366年,慕容恪病重,向朝廷上书推荐五弟慕容垂出任大司马,还亲自做乐安王慕容臧的工作,请他举荐慕容垂。

临终前,皇帝慕容暐亲临慕容恪府邸,向他询问后事,慕容恪唯一提到的,就是任用慕容垂。

可惜,慕容恪的建议,到死都没有得到采纳。

慕容恪这个人,几乎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天之骄子”。

他一生攻必取、战必克,用兵之道已臻化境,无论是强攻、智取、围困、防御、设伏都运用得炉火纯青,故此陈寅恪先生将其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连不可一世的东晋权臣桓温都说:“只要慕容恪还活着,就是我们晋朝最大的忧患。”

——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而且他与古今名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慈而掌兵”。他不像有些名将信奉“一将功成万骨枯”,为达目的不惜人命,而是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士兵的伤亡。

广固之战时,诸将都要求强攻,他却说:“强攻必然增加士卒死亡,如今战乱不休,杀戮太重,我每每想到士兵惨死就夜不能寐。我们打仗只要获胜就可以,不必强求速胜。”

所以王夫之说:“慕容恪的仁慈是发自内心的,他追求成功却顾惜人命,可以算是蛮夷中的正道之人!”

——“恻悱之言,自其中发,功成而人免于死,恪可不谓夷中之铮铮者乎!”

慕容恪还具有很高的治国能力。

他官至太宰,身居摄政,是前燕实际上的主宰,但始终虚怀待物,知人善任,整顿吏治,严明赏罚,谦虚谨慎,从不专断。

在他主政时期,前燕政局稳定,民生恢复,疆域扩大,举国一片欣欣向荣。

而与他性质类似的北周大冢宰宇文护,本来也可以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历史上的口碑却是人憎狗嫌,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同时,慕容恪的情商也极高,从父亲慕容皝到哥哥慕容㒞都对他信任有加,倚为柱石。

甚至后来弄权误国的慕容评在慕容恪活着的时候,都对他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勤谨奉公、合作无间。

而同样能力出众的慕容垂却始终不受待见,备受打压,这也可以从侧面反衬慕容恪为人处世的圆融高明了。

但慕容恪真的完美无缺吗?

其实任何人都是立体的,歌颂一个人不应该掩盖他的缺点,抨击一个人也不应该抹杀他的优点。

慕容恪的缺点跟他的优点正是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

比如慕容恪注重宽仁、注重稳定、注重团结,但对前燕的王公贵族强占百姓作为自己的荫户却不能狠下心整顿,以至于国家控制的编户越来越少,国家可以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人口日渐减少,为前燕国势的衰弱埋下了伏笔。

又比如慕容恪虽然看重慕容垂的才能,却缺乏足够的魄力压服太后可朱浑氏,直接利用自己的权力将慕容垂提拔上来,为日后慕容垂受到迫害、出走前秦埋下了隐患。

事实上,可朱浑氏并不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以慕容恪的威望和权势,完全不难制服她。但慕容恪也许是太顾忌自己的声誉,不愿死后担上权臣的骂名,才只是委婉地举荐,最终失败。

从这一点上说,慕容恪距离商鞅、王猛、张居正这样的顶级政治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太过求全责备。

作为少数民族历史人物,能够达到慕容恪的境界和成就,已经足可算是名垂青史的名将名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