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近期末,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进入到紧张的备战备考的阶段。此时潮新闻报道,有的初中学生学着大人的样子,磕起了学霸同学的CP。虽然是一种恶作剧,不是主观作恶,但对孩子成长发育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破坏同学间的关系,影响班级团结。即便如此,也需要小心应对,简单粗暴的方式,恐怕会从更深层面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甚至可能造成长久的心理压力。

初中生对于“磕CP”这种事,既表现了他们内心对于男女感情的懵懂,也体现了教育之外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的影响。“磕CP”作为粉丝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媒介的大力宣扬。现在讲究流量,有流量的新闻信息,媒体自然不会放弃。现在的中小学生,身边的电子媒介举不胜举,电子手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纸书等等,完全被此类媒体信息所包围,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成年人的话题。此为社会环境其一。其二则是家庭环境,如今的初中生父母,绝大多数都是80、90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里,就已经被媒体设置的议题所包围。成年之后,不可避免关注此类话题,并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反复提及,05后甚至10后的中小学生,受大人影响,也会对CP话题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磕CP”这样的话题,只不过是孩子们发自本能,在媒介和家庭影响之下所做出的自然反馈。这表明,我们本就已经生活在一个万物皆媒,媒介信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认为可以把孩子放置到一个近乎真空、与社会影响相隔绝的“气泡”之中进行培养。对于社会已经存在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在教育者看来是“负面”的影响,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说明,就摆上了大家的议事日程。有的观点认为,应该尽可能杜绝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尽可能在纯洁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现在来看,这种观点和努力是徒劳的,甚至有可能产生反效果。越是强调不要做的,青春期的孩子反而生出“偏要去做”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另外一种观点则属于放任派,认为“存在即合理”,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自然成长是最好的,越早了解社会越好,就越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同样缺乏对未成年人心理发育规律的了解。未成年人的心智并不成熟,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于来自社会的影响,缺少判断力,分不清是非,需要教育者协助建立起正确的三观。好的内容自不必说,正能量的宣传鼓劲处处可见,孩子们接受充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自然会茁壮成长。但除此之外,社会还充斥着一些丑恶、扭曲、低俗的信息,当然要尽量让它们远离我们的下一代。处于两者之间,却还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而不是一味杜绝。像“磕CP”这样的信息,表面上看是模仿男女明星的行为,实际上是关于情感与性教育的问题,就是灰色地带中的重中之重。处理得好,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性和婚恋观,处理得不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可谓影响深远。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人传统上对情感与性的教育是缺失的,缺乏科学理性的认知。儒家传统认为这属于是“男女之大防”,不能公开讨论,更不能越雷池一步。这种传统观念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虽然生理卫生知识已经进了课堂,但要么匆匆带过,要么压根就不提。涉及到某些章节的时候,甚至有的干脆就让孩子们自学。除了性教育之外,感情的教育也十分重要。在这样一个媒介化生存的时代,存在大量需要情感表达的场景,情商已经被认为是比智商更为重要的素质,学会表达情感,对于未成年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谓至关重要。但我们的传统同样是一个内敛含蓄的民族,爱人之间,家人之间,并不十分善于表达情感,由此而产生了不少的人生遗憾。说到“磕CP”,其实正是青春期的孩子在性成熟和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潜意识的体现,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他们用这种方式提出了问题,而解决问题却需要我们大人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