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笔者:金球说
编辑:金球说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一直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与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一同构成的多民族国家。而汉族更是在中国人口占比中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可是,你能相信吗,有这么一帮“汉族人”却突然被世人发觉,并且将其视为真正的“汉族人”!他们流淌着纯正的汉族血脉,说着正宗的汉语,却很难让其他汉族人听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道,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竟还有假?

这些总人口多达一亿的“真正的汉族人”如今在我们口中被称之为“少数民族”。

那么,这些汉族人究竟是什么来头?到底他们才是真正的汉族人,还是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民族迁徙

一、民族迁徙

原来,从秦朝起,纯正的古代中原汉族人们出现了一次次的人口迁徙。

要知道,我们中华子民,素来讲究安居乐业。

若非一个地方再也无法生存下去,我们断然不会“背井离乡”、“另觅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中华历史上千百年来经历的种种自然灾害中,我们中原汉族始终坚守在中原区域。

可是,在西晋永康元年,一场皇族为争斗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八王之乱”爆发。

在皇权斗争之下,百姓苦不堪言,开始反抗西晋王朝的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得知西晋人民暴动、国家动荡,北方的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在各地据地为王,史称“五胡乱华”。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西晋王朝一时间内忧外患,统治地位遭到极大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胡人彻底占据中原,西晋王朝覆灭,中原百姓成为了外来入侵者们的奴隶。

由于不堪这种遭受压迫的生活状况,大量汉人开始南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安置这些中原移民,东晋王朝设立各种地方管辖机关并对其予以优待。得知东晋王朝的安置政策,大量汉人纷纷南迁,掀起了一股移民热潮,一直持续了170多年。

这边是汉人的第一次迁徙。

后来,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强劲的国力每况愈下、繁盛的国势不断衰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从而加重了对于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促使了两种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再加上战乱过后的社会极为混乱、人民百姓流离失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余党藩镇割据的国家割裂情况与边疆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的内忧外患情景加重了百姓的恐惧;

由于此前西晋时期的人口迁徙,国家经济中心早已逐渐南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北部地区汹涌的暗流令百姓再次萌生南迁的念头。

因此,中原汉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举迁徙爆发。

第三次人口迁徙则是在北宋都城开封沦陷,宋高宗在临安称帝,建立南宋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主南迁,百姓紧随,当时追随宋高宗渡江南迁的百姓高达百万。

当人民再次安居乐业之时,怎料,元人入侵中原,奴隶制再度兴起。

位于黄河附近的汉人为躲避战乱与压迫再度南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抗元战争爆发,战场逐渐南移。

为寻求得以生存的安全环境,闽粤各地的汉人继续南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客家民系逐渐形成,户籍分为“主”“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移民而来入籍的“外来者”统如“客籍”,而原本的“客籍”人在此时自称“客家人”。

此后,清兵进入中原,不少汉族志士奋起反清不幸惨败,被迫四散分居。

部分人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也就是知名的“下南洋”运动;还有部分人向华南以及西部、中部地区搬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庞大的群族被迫分散,但赣闽粤边区的人们依旧出现了耕殖所获不足供应的情况。

当时,恰逢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运动与移民运动,大量汉民入川。

第五次人口大迁徙源自清朝咸丰年间、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的辗转征战。

在天京陷落以后,起义军遭到围剿,百姓纷纷逃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乱的局势使得大量汉民继续南迁,有些甚至漂洋过海以谋生。

南宋末年时期,汉民迎来了最后一次大迁徙。

当时,百姓在向南方各省搬迁的同时不断向海外扩张。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部分已经身处海外异国的人们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等原因继续向世界各地再次进行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纯正的汉人血统与文化在不断地迁徙之中逐渐传播、分散,而不断加入进来的其他文化又使纯正的“汉族人”逐渐受到影响,在联姻结亲的同时不断分裂。

因此,那些被保留下来大量先秦纯正汉族文化、没有经历过民族文化大融合、经由第三次迁徙后逐渐形成民族的“客家人”才是真正血统纯正的汉人。

而客家文化也被称为最纯正的汉族文化。

在他们的文化内核中,一直秉持着传统的儒家文化。

在长期迁徙中,客家人形成了“厚德笃行、崇先报本、耕读传家、爱国爱乡”的文化根本。

而这些优秀品质正是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基本上各处各地的文化中多少都带有着汉族文化的影子。可是,唯独客家人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我们的汉语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确定是由39个韵母构成,而客家人的语言传承至今却有着将近70个韵母之多。

他们拥有着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以及语言结构,虽然我们几乎无法听懂,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语言别具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客家人的语言虽然被我们视为“少数民族的语言”。

可是,要知道。曾有考古专家表明,在客家人的语言发音以及构成中,找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子。

这种发现令科学家们直接断定——客家人的语言就是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客家人的语言成为了“我国现代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简称为“客家话”。

此外,客家人同样保留了古代汉人极具礼仪意义的沐浴习惯。

在招待宾客、祭祀节庆、逢年过节之时,客家人必须“先沐浴、再行事”。而在特定的“沐浴室”沐浴时还必须要举行仪式,这一点同我国古代有专人进行沐浴主持的情况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在饮食上,客家人也保留了中原人爱吃狗肉的习惯,甚至有了一项专门的民俗文化节日——“狗肉节”。

在客家文化中,狗肉又叫“香肉”。在狗肉节这天,男女老少们都会记起那句自古传承下来的谚语:“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抹布”。

因此,古代的中原汉人认为,狗是财富的表现,吃狗肉便会给自己带来财富。而客家人一样继承了这个文化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另外一句乡谚中是这么说的:“冬至羊、夏至狗”。这也是客家人认为在夏至这天必须吃狗肉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夏至这天吃狗肉可以“祛邪补身”“抵御疾病”。

在客家人长期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也是中华根本的便是“崇尚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家人始终认为:“耕读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倘若有人不愿读书,便是没有前途,更是不配被称之为人。

除此之外,客家人也保留下来了我国古代的“成人礼”,就连名称都大相径庭——男子成年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称为“笄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更是有着“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华人,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客家人”的说法。

他们大多聚集在东南亚地区,人口数量超过百万,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大量客家人居住。

他们从事着多种多样的行业,在不同的领域中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唐代诗人张九龄、开国元帅朱德、民族英雄文天祥等,大名鼎鼎的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也是客家人。

从古至今,客家人展现着其纯正的汉人血统,为中国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其极高的团队意识以及领队意识,还有卓越的经商才能。客家人更是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名。

后来,经过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在征集客家同胞的意见后,更是将农历正月二十日这个极具客家独特性的“天穿日”定为“全国客家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六次人口大迁徙 (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