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清,这是一个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丧权辱国、腐败无能的时代,充满了无数的丑事。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也有一些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比如清末农民起义中的“忠王”李秀成,他在太平天国的摇摇欲坠中,几乎以一己之力维持着这个政权,使它在清廷多路大军的围困下,一次次找到生机。

即使最后兵败被俘,李秀成也始终表现的大义凛然,是受人认可的忠义之士。据说,李秀成被湘军俘虏后,曾经写下了一份几万字的供词。

但曾国藩却不敢将原本呈上,而是找人重新誊写后才上交。直到1962年,这份供词的原本被揭露,被掩藏的真相才重见天日。

曾国藩在湘军与天京城的战斗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终于在1864年6月成功炸塌了天京城墙。

这次行动使得天京城失去了防护,最终全线失守。曾国藩对于这一胜利感到无比的欣喜,因为这意味着他已经获得了平灭太平天国军的最大功绩。

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再捕获几个重要人物,以此来稳固他的未来官场之路。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后期陷入了一连串的困难,首先是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在李秀成的保护下逃脱了,接着是李秀成在重重围困中消失。

尽管洪天贵福的能力有限,但李秀成的失踪让曾国藩感到不安。李秀成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人,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关键人物。

他出生在广西的一个贫穷家庭,很早就加入了拜上帝教,并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一系列胜利后,李秀成年纪轻轻就成为太平天国右四军的统帅,带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

按照正常的晋升速度,他这样的年轻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练才能达到这个地位,但是“天京事变”使得太平天国的高层几乎被全部扫除,这就给李秀成迅速掌握大权创造了机会。

他没有辜负洪秀全的信任,在成为太平军的实权将领后,多次率领部队对抗湘军,尤其是他在江南江北大营的几次战斗中,给曾国藩的部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甚至曾国藩的胞弟也在战斗中丧生,使得湘军一度节节败退,形势非常危急。但是,凭借强大的布局能力和朝廷的持续支持,曾国藩成功地抵挡住了太平军的猛烈进攻,还再次包围了天京。

最终,李秀成因为顾忌退路,在正面战场上逐渐陷入了被动。

曾国藩对于天京陷落后的李秀成最为忌惮,生怕他会逃脱,一旦如此,李秀成就如同被解除了束缚,凭借他的号召力随时可能重新集结叛军,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卷土重来。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得到了李秀成被捕的消息。原来他在农户家中藏匿时被村里的保长认出,后者在农户外出时派人将李秀成抓获,并立即将其送往湘军的大营。

曾国藩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知道没有了“忠王”,太平军将难以成气候。

曾国藩的计策没有改变,他预料到李秀成这样的英雄被捕后不会悲天悯人或屈膝投降,而是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在曾国荃的严刑拷打下,李秀成保持着冷静和从容。面对如此坚韧不屈的对手,曾国荃也束手无策,最后只得求助于曾国藩。

尽管他们在阵营上是对立的,但李秀成对曾国藩这样的智者十分钦佩,两人在狱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虽然不清楚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但世人知道的是,在那次谈话后,李秀成再也没有受到任何酷刑。

曾国藩甚至提供了纸笔,让他写下供词,供认自己的罪过。

李秀成在短短几天内,洋洋洒洒写下数万字供词,深入回顾了太平天国的历程,并结合相关分析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即著名的“败灭十要”。

至今,这份供词仍被视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之一,李秀成对失败原因的精准分析与后世历史学家的评价几乎一致。

除批评洪秀全执政的问题外,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分兵北上和“天京事变”导致石达开出走,导致内部离心离德。

曾国藩收到了一份对太平天国进行全面剖析的供词,攻击力度很大,虽然这份供词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在他手中却消失了。

他找人誊写了一份新的供词,并对内容进行了删改,使其字数从五万减少到了28000字。此外,曾国藩还急切地派人处死了李秀成,这显然是不符合程序的。

按照规定,像李秀成这样的叛军重将应该押解进京,交给皇上和朝臣处理。曾国藩的行为让人觉得心虚,仿佛是在刻意杀人灭口。

因此,当时就有不少人怀疑,李秀成的供词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对曾国藩不利的信息。

由于李秀成供词的原始版本已经消失,猜测只能是猜测,无法得到证实。曾国藩当时刚刚成功地消灭了强大的太平天国,所以朝廷自然不会追究他的些许小错误。

然而,这个历史谜团最终还是得到了解答,因为曾国藩的后人曾约农在1963年献上了被曾家保存多年的李秀成供词原始版本。

经过对比,历史学家最终搞清楚了曾国藩当年为何要这样做。首先,李秀成的供词中有很多关于太平天国覆灭真相的还原,这对曾国藩是很不利的,因为他此前在送给朝廷的奏章中伪造了很多内容来请功。

一旦李秀成的供词被送入京中,之前“骗取”的功劳就有可能被收回。

曾国藩为了使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得到高位,将洪秀全的死归咎于弟弟。在呈报给朝廷的奏疏中,他声称是弟弟攻城的行为迫使洪秀全自杀。

然而,李秀成的供词揭示了洪秀全去世的真相,他在天京城破之前就已经病逝,而非自杀。当这个真相被揭露后,曾国荃的功绩就显得黯然失色。

其次,由于天京城久攻不下,曾国藩多次受到朝廷的指责。尽管他最终成功围剿了太平天国,但在围剿过程中耗费的人力和物力,仍对他的功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曾国藩在李秀成的供词中特意添加了一句话:“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这句话意味着李秀成认为洪秀全为了保护天京城,把所有兵马都调集过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这句话的存在使得曾国藩的湘军久攻不下就不再是一个问题,反而好像由于他们的猛烈攻击,才导致了洪秀全的固执己见。

然而,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内容,还不足以逼得曾国藩要杀人灭口。毕竟太平天国已经覆灭了,曾国藩的大功已经告成,清廷不会因为一些细节不符就立即翻脸。

因此,真正让曾国藩担忧的还有其他事情。

曾国藩在李秀成供词的第74页之后的内容被删除了,这部分内容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曾国藩的赞美,称其为救世之臣和大清的功勋名将,没有他的存在,太平天国是无法被攻克的。

但这些内容只是谄媚,似乎不值得删除。然而,这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就显得极为严重,因为李秀成在供词中还写了一些劝解之语,这些内容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曾国藩看到后,毫不犹豫地将其删除,并直接将李秀成处决。

李秀成向曾国藩献计,主张他举起义旗,反抗清廷。他分析了当前局势,认为清廷已无法抵挡湘军,太平天国的旧部可以为湘军提供超过十万的兵力。

曾国藩对这个提议没有兴趣,因为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不能做出叛逆的事情。

曾国藩认为,李秀成对湘军的了解不足,湘军虽然在他的指挥下,但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形成统一的战力。

因此,他拒绝了李秀成的提议,并迅速将李秀成处死,以避免引起更多的麻烦和皇帝的怀疑。

曾国藩对于李秀成的供词处理得相当妥当。尽管销毁原件可能会引发清朝的怀疑,但此时的他只能在两害之间做出权衡,选择更轻的损失。

如果曾家选择不销毁,那么等待他们的是满门抄斩的可能。李秀成很可能预料到自己的挑拨离间会被曾国藩识破,但这只是一个试探,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湘军首领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出现疏漏,那么这份看似诚恳的供词就会成为致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