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标题是我看了《经济日报》一篇评论的读后感。本来,还考虑了另外几个标题,比如“不讲经济规律的经济日报”、“做空中国经济的经济日报”等等,但思来想去,最能代表我对这篇文章感受的,还是今天推送的标题。

为什么这么说?这篇经济日报评论题为《莫让“被套餐”绑架年夜饭》,开篇就令人无语。说的是作者随机调查了各地10家饭店的年夜饭,“有7家表示年夜饭只提供套餐,且套餐人均价格远高于餐厅日常客单价;支持单点的3家中,有2家表示包间有最低消费。”

全国有多少家饭店?10家饭店代表性如何?10家饭店地点虽然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但作者并没有交代它们各自的档次、品类、区位,要知道,饭店业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就凭对10家饭店的调查,就要做一个涉及全国饭店业春节市场的整体评论,从方法论上讲是不科学的。作者不管不顾,以不科学的论据为基础展开评论,完全就是一个主观臆断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中,作者也多次践踏经济规律,丝毫没有逻辑可言。比如说,在肯定了“春节期间人工费、菜价有所增加,年夜饭应该贵一点”之后,马上就抛出全篇的论点:年夜饭是亲情交流的时刻,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应该成为有些商家牟取暴利的手段,更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这哪儿跟哪儿?你们全家亲情交流的时刻,就不能让商家牟利?这是什么逻辑?你到别人店里消费,不跟老板谈钱,要人老板跟你谈感情,完了轮到交钱的时候了,你不谈感情尽谈钱,合适吗?流氓才这样吧?别人问谈钱的时候你谈感情,你要付别人钱的时候就谈钱不谈感情?

商业评论要符合商业的逻辑,商业逻辑要符合商业的规律,一会儿谈感情,一会谈钱,逻辑怎么这么混乱呢?网友都知道,谈感情伤钱,谈钱伤感情。你作为消费者,跟商家最好还是谈钱别谈感情。人家商家开门就要算工钱,跟你谈感情,谁来开工资?你的情感需求就一定要凌驾于商家的利益考量上?你的逻辑如果说得通的话,大家还做什么生意?都谈感情喝西北风得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最离谱的是她还把年夜饭说成了刚需。振振有词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普通消费者极少跟商家较真,有些人干脆选择在家做。但不会做饭、有聚餐“刚需”的消费者只能高价订餐。这就是典型的“巨婴”心态。年夜饭并不是“刚需”,而是因为你自己不会做饭造成的,不能让社会为你的能力缺失买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春节期间,各地各行各业纷纷放假回家过年,市场上存在着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情况。按照需求决定价格的普遍规律,年夜饭上涨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因为大多数人都放假了,饭店采购食材也显得捉襟见肘,从经济性上考虑,搭配固定的套餐更为划算。饭店更倾向于提供套餐而不是点餐服务,更何况点餐也未必就会比套餐更省钱。大多数情况是,由于食材供给不足,点餐也仅有几个菜可点。点餐也并不意味着价格便宜。

经济日报的评论却在这里完全不讲道理,只要求年夜饭不能涨价,不能谋取“暴利”。事实上,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明码标价,只要不偷不抢,就不存在所谓“暴利”这个说法。“暴利”是个道德词汇,并不能用来给“合法经营”扣帽子。各地的市场监管局管的主要就是欺诈、强买强卖这种非市场经济行为。

细细读来,字里行间中看到了。原来,在《经济日报》这里,有的人算人,有的人却不能算人。比如说,那些自己不做饭,把下馆子当成“刚需”的人才算人,才有人的情感需求,不仅要在春节期间享受美食佳肴,还要饭店不能涨价,不能谋取所谓的“暴利”。而那些放弃一家团聚,想要利用春节档期赚点钱的人,那些饭店的老板、跑堂的服务员、后厨的切菜配菜工以及精心为上一种人烧饭的,都不能算人,或者说不配拥有上一种人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一种人,不仅自己没有情感需求,不需要回家过年,还要想方设法在一个供给困难的时候(春节)保证上一种人的情感需求(提供年夜饭),而且连物质利益上的需求也不能有。就连在农村,春节期间给人剃头搓澡的工钱,都要比平时翻好几番。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人家是牺牲自己的情感需求来给你服务的,你一个央媒总不能连农村人的格局都不如吧。再说了,国家都规定春节期间加班工资应该是三倍以上。饭店的工资都是从菜里来的,不涨价哪里去找三倍工资?这篇评论,可以说既不讲逻辑,也不讲常识,更缺乏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