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赏梅,是武汉人的一大乐事,也是这座城市于新春佳节所绽放的容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武汉市,梅花的傲骨精神在武汉人的身上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梅花不惧苦寒,楚人不服周。暗香与倔强不屈的精神,促成了楚地风流别样的清远、幽雅。每逢冬春交替,万物气象新的时刻,武汉人便开启了赏梅花的热潮,与梅花一同迎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论是自家楼下,还是附近公园,梅花的身影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但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还是位于东湖磨山的梅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且喜东湖春早到,红梅万树一齐开”。东湖梅园,为全国四大梅园之一,是我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建有全世界最大的梅花资源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内梅花品种之多可想而知,白的、红的、粉的、绿的,黄的……明媚动人。游人在赏梅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系列民俗活动。但梅花,始终是主角。楚风楚韵,梅香暗来,亭台楼阁与湖光点点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湖梅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湖梅园创建于1956年,目前面积已扩大到800余亩,定植梅树2万余株。内还有 “冷艳亭”“暗香桥”“妙香国”“一枝春馆”等景点。其中,“妙香国”为中国梅文化馆所在地。“一枝春馆”是一处相对独立的院落,在我看来也是整个梅园最出彩的建筑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一枝春馆”的意境扑面而来,于烟波渺渺的东湖之畔难以掩藏。“一枝春馆”通过亭、廊、室围合成一个面朝东湖的院落。院落内的白墙、青瓦、朱柱,飞檐重阁,曲廊起伏,小桥流水,颇有江南园林的意境。此处赏梅,雅兴甚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春节左右,东湖梅园就会迎来大量游客。梅园也会准备各种系列民俗活动来提升年味,让游客在一边赏梅的同时,一边感受武汉年味的浓郁。今年春节期间,武汉气温一度升高,踏春出游的氛围感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前往梅园的路上,可以“车水马龙”四个字形容其热闹与拥堵。路过樱园大门口的时候,不由感慨:再过一个月,这里也将是人山人海,堵得水泄不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园与樱园紧挨在一起,二者之间就隔着一条马路。但说实话,比起樱园的火爆人气,梅园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称作是武汉人自己的赏梅胜地。或因时节因素,或因市场需求、或因群体的喜好不同,樱花的追捧者确实要多于梅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并不意味着梅花就受了冷落。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它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被歌颂千古,早已是传统文化中的花中之魁,其品格、寓意、香气及实用性等也早已深入人心,后人对它的喜爱自然不必刻意张扬,深入骨髓的东西堪称与生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字里行间颇有网文霸道总裁的气势,这就是南宋文豪范成大对梅的深度喜爱,写下了全世界第一部关于梅花的专著《范村梅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除了范成大,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大文豪都对梅花有着无与伦比的赞美与喜爱,如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一众大文豪皆是它的粉丝,堪称文人墨客的最佳搭档。可见,喜梅者,皆是高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梅花也不会与樱花争春。人类的烦恼莫要强加于它。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随着春节气温一度升高,在梅园“赏梅”成为了许多人阖家欢乐的度假胜地,有了踏春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春来了,梅花开了就去赏梅;樱花开了就去赏樱。四季交替,百花齐放,主打一个“赏”字即可。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