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古诗词中对元宵节有这样的描述:“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形象地表达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温馨。在不同地区,元宵节有不同的习俗。在佛山,元宵节保留着一种独特的习俗“行通济”,就是每年的元宵之夜,佛山的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市民们手持风车,从通济桥上走过,进行传统的祈福活动。大家在通行通济桥,听到欢声笑语的时候,是否有人想过:通济桥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为什么叫通济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最初是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后来,分别在嘉靖三十八年、隆庆二年、万历九年进行过重修。而其真正使用“通济”的名字,是因为明代的户部尚书李待问返乡省亲时,见到该桥年久失修破败不已,于是在天启五年(即1625年)倡议修桥,在那个年代,桥梁的修建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经过一年努力,通济桥重修完成,取“必通而后有济也”的寓意,正式命名“通济桥”……从这段历史,人们知道,有李待问,才有了现在的“通济桥”,才有了后来的“行通济”元宵习俗。那么,“李待问”到底是什么人呢?在佛山,还有多少关于李待问的故事?为了寻找答案,借着元宵节“行通济”的机会,珊丫头来到佛山寻访李待问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佛山禅城区新风路,珊丫头找到了“李大夫家庙”,它就是李待问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如果不是事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真的很难找到这里。出现在我眼前的李大夫家庙,是一座古朴的青砖建筑,三间两进,平面对称布局,抬梁式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山……在四周走了一圈之后,虽然立了一块在1998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从四周环境看,这里明显是欠缺打理,到处可见杂草丛生,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注视着周围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一些气势恢宏的家庙相比,眼前的李大夫家庙显得有那么一点寒酸,这座建筑建于光绪23年,并不是为李待问建造的,它的存在,印证李待问家族曾经聚居地,虽然不知道当年李待问具体是那个位置居住,但可以肯定是在家庙的周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李大夫家庙一边走一边看,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最近查阅过的一些关于李待问的资料,内心有一种敬意,而这种敬意,并不是因为李待问的功名,而是因为李待问所做的善事,他可以称得“佛山民间慈善的启蒙者”。在佛山这座城市的历史中,留下了他太多的印记。而这些印记,都是他的善心善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十年(1582年)生于官宦家中,父亲李畅曾是嘉禾县官,李待问在家中排第五,是父亲80岁时纳陈氏婢女为妾所生,是遗腹子。由于母亲出身低微,常受嫡室虐待,父亲死后,母亲带着李待问离开李家,由于贫困,无钱读书,仅凭母亲的知识教育他,6岁时,陈姓塾师免费让他入书塾,几年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万历28年进南海县县学。万历31年(1603年)乡试中56名。第二年会试中131名;殿试中三甲86名、赐同进士出身。他先后任过多种官职,如福建连城县令、福建沙县知县、吏部文选郎中、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任户部尚书之职。李待问为官期间,不阿权贵,坚决不拜奸臣魏忠贤的生祠,并为民请命,免杂饷、免练饷、减辽饷、修堤堰、救灾民等,又整顿漕运,釐定旧制……晚年,李待向上奏章告病还乡28次才得皇帝恩准。李待问回家未及一年,于崇祯十五年病逝,享年6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待问,出身于显赫的家族,却在年少时落魄于民间底层。他历经磨难,却因贵人相助,得以潜心苦读。凭着不懈的努力,他终成大器,官至户部尚书。尽管位高权重,他始终未曾忘本,深深体会到人间的苦楚,时刻将百姓的冷暖记挂在心。对于生育养育他的佛山故乡,他更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竭尽全力回报。他不仅言出必行,更是为乡亲们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了一方百姓。

1、对祖庙的修缮:这是佛山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功德,他对祖庙的修缮,不是普通的建筑,而是佛山祖庙。明清时祖庙灵应祠曾经有过20多次修缮,其中3次与李待问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修通济桥:天启六年(1626年)捐款修建通济桥并建亭。真正得名,是李待问,据说桥落成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雅兴大发,出了一句上联:“桥眼五通连水秀”,可惜,直到今日仍未有人对出下联。

3、修大路:

崇祯七年(1634年)捐资重修往省城的大路;崇祯七年,李待问与同乡庞景忠,一同捐资修建通往省城的200里大路--羊城古道,该路“由城西渡海南岸,经盐步、佛山、黄鼎、西樵、九江诸乡落,通顺德、新会、三水、香山、诸邑”,方便了佛山与周边城市的互通发展。

4、修书院:

崇祯十五年(1642年)捐款在佛山文昌大街修建文昌书院。佛山自古重商,明代以前无文昌专祠、李待问捐出一百两黄金,购买学田隙地约亩余,认为风水之地,将来会出大人物的,因而准备建立文昌书院三栋,设祭祀文昌公,以春秋二季拜祭于此。于是,崇祯十五年秋季落成。这是佛山最早建立的明代书院,给家庭并不富裕的子弟读书,不仅佛山人就读,外地人也可以在此就读,为佛山后来的科甲一方、文运蒸蔚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待问的善举不仅限于以上几处,只要佛山故乡有需要,李待问都当仁不让带头募捐,在他的带领下,在他的影响下,佛山的许多乡绅也加入到行善的行列之中。在佛山,李待问还有众多的贡献,万历九年起,南海知县周文卿行清丈法,加派田亩税,名为“定弓虚税”,税重至民不堪命。万历四十四年,李待问当时以郎中归里,率众恳请豁免“定弓虚税”,李待问为民请命,最终得到官府同意免除新增赋税。从万历末年起,至崇祯末年,李待问推出了“约均平”制度,打破行业不合理垄断,从而创造一个公平的商业氛围。李待问还通过民间力量设立“忠义营”,并通过与官府协商,保留部分地方财政作为军饷发放,保证商户正常运营同时,极大地保障一方治安。不仅如此,他让自己的兄弟参与修建炮台,抵御倭寇、海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待问所做的一切,在明清时期,对于佛山城镇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以后佛山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李大夫家庙驻足片刻,我缅怀了这位佛山的民间慈善先驱。随后,我将启程前往通济桥。如今的通济桥,已成为佛山的一大名胜古迹,每年元宵佳节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参与盛大的“行通济”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今,通过李待问的事迹,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更深的喜爱。佛山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便是一座充满温情与善意的城市。乐善好施的美德,如同从佛山人心间绽放的玫瑰,芬芳四溢。这样的佛山,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