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这次要介绍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莱阳县所设置的两个乡级区划,它们的名字很有特点,彼此颠倒,一个叫作“滨沽乡”,一个叫作“沽滨乡”。

莱阳县面积辽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实行“区乡制”(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的背景下,曾划分为9个区,辖30个镇、176个乡(共辖1620个村)。由于乡镇数量众多(辖区较小),当地在命名时也颇费了一番脑筋。

除了少部分以驻地村命名的情况之外,当时老莱阳县大部分乡镇都是另取新名。以地理方位作为参照、化用历史典故、寄托美好寓意,都是常见的命名方式。不过,纵然当时负责命名的都是饱学之士,可终究区划数量还是太多,因此难免会出现名称相似的情形。滨沽乡沽滨乡就是一对典型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沽滨乡辖区的大体位置示意,滨沽乡因为后来修建产芝水库,村庄现在比较分散)

根据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沽滨乡具体属第五区,下辖8个村,分别为前于格庄、后于格庄、展格庄、隋家屯、夏家屯、于家庄、下马庄。滨沽乡具体属第七区管辖,下辖7个村,分别为寨庄、榆林庄、解家岭、汪家岭、倪家岭、周家院、陈家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照地图不难发现,上述村庄都位于现在莱西市的辖区内。其中,沽滨乡就在莱西市区(水集)周边,地处大沽河和潴河交汇地带以北;滨沽乡则分布于产芝水库周边(不少村庄因为水库修建搬迁过,现在的位置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已有所不同),就沽河水系来说,处在了沽滨乡的上游。由此可见,两者均属以地理参照物命名的区划,并且参照物均为大沽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沽河,为胶东名河,区划名称以此为参照,也在情理之中。或许有朋友要问:“这两个乡都以沽河为命名参照可以理解,但为何不采用不同字眼加以区别,而非要都选用滨作为搭配呢?”

要说起来,这也不能怪命名者词穷。查询县志可知,当时沽河流域带有“沽”字的乡镇区划实在太多,临沽、沽西、沽北、沽右、沽河、沽阳、沽汇等称谓均已名花有主。在想不出其他更好搭配的情况下,滨沽和沽滨就只能相伴共存。好在两者分属不同的区,加上区的前缀,应该就可以尽量避免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