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可能出现新的拐点,2024年将是一场激烈的口水与路线之争。

今年开年,不仅欧美市场开始给我们电动化路线设置障碍,而且外资车企也纷纷踩下了“全面电动化”的刹车。

首先是在汽车上倾注了十年努力和数十亿美元资金的苹果,宣布放弃造车,转向生成式AI。

其次是汽车发明者奔驰,也向股东宣布,将其电气化目标推迟五年,并向投资者保证,未来十年将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

之前奔驰的电气化目标是“2021年到2025年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50%,在2030年前做好全面纯电动的准备”,而现在变成了“到 2030 年,包括混动在内的电动汽车销量将占集团总销量的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为全面电动化“降温”这事,其实去年年底就已显露端倪。

去年12月,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10款纯电动汽车的奥迪,宣布将战略重心转移到燃油车和插混车型上,对于电动车的推进则采用灵活的战略。

福特,在去年下半年推迟了120亿美元的新能源研发计划,并削减了电动车产量、下调相应利润率目标。在2022年还信誓旦旦说要2035年实现所有新款车型电气化的通用,也在去年推迟了生产纯电动卡车的计划和一笔电动化转型的投资。

然而,与外资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企对电动化依然“狂热”不减。今年上市的30+款新车里,汽车生活注意到,纯燃油动力的产品屈指可数,新能源车型依然占据主流。有业内人士笑称,如果现在还来发布一款纯燃油车,感觉很丢脸。

当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确实飙升迅速,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为120.7万辆,渗透率达到了30%。而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仅为13%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难怪不少车企制定了2025全面电动化的目标,甚至去年亏损了几十亿的某集团表示,要举集团之力,几年内投入几百个亿全面杀入新能源赛道。

“时代抛弃燃油车连招呼都不会打”、“大家为什么还买油车?除了能闻点汽油味,别的还有什么好”、“外资是因为玩不转,所以干脆不玩了”……所以,燃油车就真的过时了吗?

事实上,电兴油衰虽然是趋势,但全面电动化越被炒得火热,车企的头脑越不能“热”,更不能直接“弃帅保车”。

燃油车依然是主流

两条腿走路会更稳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606.3万辆,其中燃油车销量为1656.8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49.5 万辆,燃油车依然是市场主流,占据了三分之二的份额。如果一味追逐风口,把燃油车当包袱抛弃了,只极端寻求全面电动化,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把长板丢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市场风向向新能源一边倒之际,依然有车企看好并将长期发力燃油车。

在3月2日央视播出的对话节目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说道,在汽车保有量中,传统燃油汽车占据绝对大头,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节节攀升,燃油车仍然是新车消费主体,所以,吉利不会轻易放弃生产传统汽车。但这并不意味着吉利不发展新技术,吉利在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上也不会落后。他认为,企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也要考虑平衡和节奏。

近日,长安引力品牌团队首次对媒体发声,传递了长安未来在燃油阵营的长期思路和规划。“我想,长安汽车至少目前在燃油车版块,还是没有停止脚步的,我们仍然在对现有主力车型进行改款,而对燃油车的心脏—发动机,我们还将持续研发推出蓝鲸2.0。”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在1981年说的,虽然其本意是讲投资组合的理论,但依然适用于当下的汽车市场。既不想错过未来,也不想丢失当下,那燃油车和新能源板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无疑更稳健。如果仅凭借电动化这张底牌,想要在市场中力挽狂澜,何其容易?!

电动车卖一台亏一台

还需要燃油车来填坑

业内流行一句话:造车新势力只负责造车,不负责赚钱。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到了政策扶持和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原因,其盈利能力不强,目前都是以价格换市场。

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曾指出,“中国100多个乘用车电动汽车品牌,真正盈利的电动汽车品牌也就2、3个。”事实上,整个纯电车市场,都是卖一台亏一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造车新势力前三强,也仅有走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从去年开始盈利。截止2023年年底,小鹏汽车累计亏损超350亿。蔚来汽车仅去年就亏损了207.2亿元,6年累计亏损860多亿。

东风汽车集团因为在新能源业务上持续加大投入,导致2023年预计亏损不超过40亿。可见,目前来看,新能源的确是个“烧钱”的游戏。

再来看一组数据。去年,奔驰全球总销量为249.16万辆,净利润达到145.3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34亿元。而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销量超过302万辆,利润为300亿人民币,奔驰一年的盈利是比亚迪的3倍多。即便是去年只卖了7.5万辆电动车的通用,净利润也高达725亿元人民币。

如果一个企业长期没有造血能力,只能靠输血生存,势必不会长久。目前,传统车企靠燃油车赚钱补平新能源亏损是普遍现象。但如果盲目全面电动化,砍掉了燃油车这根输血的管道,在极度内卷的新能源红海中,面对接下来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必定没有活路,“死”只是早晚的事。

中国车企增收不增利的“弯道超车”,让外资车企看清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只求渗透率,不看利润率,行业很难持续。所以,在燃油车依然占据主流的当下,他们选择了暂缓豪赌不知何时会到的未来,先赚当下的钱。

电动化面临诸多挑战

消费者依然持谨慎态度

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即便现在电动车的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依然有诸多痛点。比如充电和续航问题。充电时间长,冬冷夏热,掉电快,这是大家经常吐槽的点。

今年春节期间,北方大雪、湖南湖北冻雨、三亚“弃车离岛”等事件,让纯电动车的痛点再次被集中放大。不少人认为,开电车自驾就是没事儿找罪受。所以,在电动车的痛点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之前,部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态度依然比较谨慎。

很多人选择电动车,用车成本低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其实,电动车的用车成本并不低。首先看充电,白天电费在1.4元/度—1.6元/度,高速路上还会更贵,如果在用电低峰期充,不到1元/度,但都是半夜了。其次,电动车的电池寿命在5年左右,5年后就需要更换,更换电池成本大概占车价的40%-50%。再次,电动车的商业保险,也要比油车贵50%左右。最后,电动车贬值厉害,保值率不高。除此外,可能还会遇到必须原店保养、车坏后买不到零部件的情况。

今年3月初,英伟达CEO黄仁勋参加斯坦福商学院SIEPR经济峰会时谈及AI算力,他表示,未来10年,英伟达将会把深度学习的计算能力再提高100万倍,从而让AI计算机不断训练、推理、学习、应用,并持续改进,未来不断将超级AI转变为现实。这意味着,即便真正全面电动化,AI算力的能耗对国家是极大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车企最理性的选择,或许是:重视新能源,但也要稳守燃油车的持续发展。

发动机技术空间大,

市场依然需要有价值的燃油车

实际上,电动车的历史要早于燃油车。1835年电动车诞生,1886年内燃机才出现。在1900年左右,电动车市场占有率超过燃油车。1908年,福特T型车推出后,燃油车逐渐以高速、长续航、经济实惠,取代了电动车。1930年左右,电动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百年来,燃油车不断经过市场验证,从发动机、变速器到车身制造等各个环节,生产技术都比电动车成熟。即便如此,发动机还有上限,依然有进步空间。

一直以来,有不少车企不断在研发更高效的发动机,比如日产的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提供更高的动力输出,同时消耗更少的燃料。也有不少车企在聚焦混动技术,比如吉利的新一代1.5TD四缸混动专用发动机,搭载此发动机的中国星智能双擎车型,热效率达到44.26%,拥有同级最低4L的百公里油耗、同级最快7s级的零百加速、同级最高200km/h的极速,不断优化了消费者的体验。累计销售87万辆的吉利中国星系列也用销量证明,懂用户需求的好产品,不会被市场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网友所言,在新能源大爆发时代,消费者不是不需要燃油车,是需要一台更有价值的燃油车。

还记得当年李斌对燃油车的嘲讽吗?还记得丰田章男对电动车的炮轰吗?这不,打脸来了。

2023年,李斌道歉了,他说“那么多人买燃油车,都是有原因的,我那话说的太早了,可能再过10年、5年都会好一些”。

而丰田章男的那句颇有深意的话:“过早终结燃油车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被更多人读懂了,他那对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尤其是那些激进追求电动化的车企都提了一个醒:可以电动化,但不能过早的全面电动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