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风雨飘摇,天灾与人祸,如同两只巨手,紧扼着王朝咽喉。

天灾,即席卷关中、山东、河北等地的旱灾,使得农民颗粒无收,食不果腹。

人祸,即杨广好大喜功,数次征伐大战,更使民不聊生。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再次下诏东征高句丽,朝廷大肆征兵,强抓壮丁以作苦力,要求各路兵马钱粮前往涿郡会合,苦不堪言的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

这一年,东郡法曹翟让因杀头重罪锒铛入狱,但狱吏黄君汉觉得翟让是个人物,便偷偷将他放出大牢,无家可归的翟让逃亡至瓦岗,于此聚众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的发展

瓦岗的发展

起义之初,翟让其实没有想得那么复杂,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单纯就是为了活命。

与其沦为朝廷的炮灰,不如奋力反抗拼一口饭吃,于是山东、河南一带的农民,包括许多渔夫、猎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纷纷依附翟让。

以翟让为首领,以早期加入的单雄信、徐世勣、邴元真等人为骨干,这也就基本构成了瓦岗寨的原始班底,瓦岗寨迅速发展至上万人的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瓦岗寨,其实干的就是没本钱的买卖,亦可称之为“绿林”,无法从事生产,不能自给自足,就是靠着袭击那些往来于汴水的官船、富商船只作为生计,以抢夺而来的军粮与各类器械、财物作为生存之本。

这一段“绿林”时光,在瓦岗寨持续了大约4年的时间。

在这4年的时间里,又经历了杨广第三次东征、杨玄感造反等大事,这就使得朝廷始终不能将“剿匪工作”的重心,放到一个不成气候的瓦岗寨身上来。

虽时常有小股的隋军前往瓦岗寨进行镇压,但由于瓦岗寨聚齐了许多渔夫、猎人,加上多年抢夺而来的器械进行武装,自身战力不俗,隋军始终无法剿灭瓦岗寨。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瓦岗寨缓慢地发展了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的壮大

瓦岗的壮大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天下形势已然大变,愈来愈多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风雨飘摇中的大隋王朝,已是摇摇欲坠。

这一年,在王伯当的介绍下,曾跟随杨玄感造反而被朝廷通缉的李密,来到了瓦岗寨。

李密是个能人,因他曾为杨玄感出谋划策,在军事上有相当的见识。

李密同时也是个有志向的人,因他曾在《淮阳感秋》中写下“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的诗句,这也注定了他不可能满足于只做一个打家劫舍的“绿林之徒”。

李密初上瓦岗,即被翟让扔进了大牢,他担心的是李密的身份,收留了朝廷的通缉犯,肯定会给瓦岗带来不利,而翟让多年来对阵隋军均是败多胜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囚的李密,让王伯当帮忙传话,他向翟让说道:“大隋精锐已被高句丽打光,杨广已经下了江南,瓦岗兵强马壮,此时正应该像项羽、刘邦争天下那样,只要拿下了长安与洛阳,何愁大事不成!”

正是这一番话,打动了翟让,翟让终下定决心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不仅接收了李密,又让李密为使者,命他招揽附近的各路义军一起加入瓦岗。

李密出身贵族,且名声在外,人格魅力较之翟让自然高出一筹,很快也就做出了成绩,一举说服数支义军并入瓦岗,使得瓦岗寨声威大壮。

瓦岗壮大,李密又趁机向翟让进言:“粮食与物资不能只靠抢,我们人马越来越多,又不种地,应取荥阳为立足之地,以图发展。”

翟让听从李密之言,瓦岗寨攻破金堤关,先后拿下荥阳附近诸县。

此时的瓦岗,不再是呼啸山林的“绿林”,而是有了坚实城池作为根据地的一支大军。

这一年的十月,张须陀率两万人马进攻瓦岗,翟让因先前被张须陀打怕了,本打算避而不战,李密力劝应“佯退诱敌、设伏聚歼”,由翟让正面诱敌深入,由李密、王伯当、徐世勣分率精兵设伏,要给张须陀来个瓮中捉鳖。

此一役,瓦岗军大获全胜,张须陀战死阵中。

此一役,也让瓦岗军的风头,一时无两。

为什么?因为张须陀是隋朝名将,而他所率的人马,也是隋军设在河南道十二郡中唯一的主力。

之后,在李密的建议下,翟让率瓦岗军一路高歌猛进。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河南饥荒,李密建议翟让攻打洛口仓,并开仓放粮。

此举,使得洛口仓附近领取粮食的百姓络绎不绝,以致道路堵塞,这些吃饱了肚子的人,纷纷自愿投军,瓦岗军的规模迅速扩充至数十万。

这一年,刘长恭自洛阳东出,裴仁基由虎牢西进,两军相约会师于洛口,想打瓦岗军一个合围,这本是一次可以击垮瓦岗军的大好机会。

因刘长恭先到洛口,眼看瓦岗军防御不足,他立功心切,便不等裴仁基,自己先对瓦岗军动了手,岂料此举恰好中了李密的计,李密率军于侧翼杀出,重创刘长恭所部,之后马不停蹄地向后撤中的裴仁基发起追击,同时破去了两路隋军。

此次大胜之后的瓦岗军,兵威极为强盛,俨然已成了天下义军之首。

此时,距离李密加入瓦岗,仅是一年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密的上位

李密的上位

自李密加入瓦岗之后,瓦岗的成长与壮大,是肉眼可见的。

所有的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不论是出身,又或是能力,抑或是声望,李密都是要超出翟让一大截的。

作为瓦岗军的创始首领,翟让亦有自知之明,加上王伯当、徐世勣等人的策动,翟让于此时让位于李密。

由此,李密自称“魏公”,并起草檄文征讨杨广,此举可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瓦岗军的风头更上一层。

之后,又有十余支颇具规模的义军并入瓦岗,河南一带的隋军也都望风而降,裴仁基、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等隋之猛将,尽皆于此时入了瓦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顿了人马,李密率瓦岗军又攻下了回洛仓,并乘势以3万精锐进逼洛阳,并将段达所率的7万隋军大败于洛阳东郊。

身在江南的杨广,急令薛世雄率部由涿郡南下以援洛阳,孰料薛世雄刚进河北,便被窦建德拦住去路。

没了薛世雄大军的威胁,李密趁机大力扩张,命徐世勣北渡黄河,又攻下了黎阳仓,不仅为瓦岗军添了粮草,又增了十万余众的兵力。

到了此时,瓦岗军大抵分为两路大军,李密与徐世勣于黄河两岸,互成掎角之势,事实上已成为了雄霸中原的最强劲的一股军事力量。

瓦岗军由此攀上巅峰,强如窦建德,亦不得不向李密示弱。

窦建德、徐圆朗等人,纷纷遣使前来,声称愿奉李密为帝,李密觉得时机尚未成熟,故而不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的抉择

瓦岗的抉择

李密之志,当然是志在天下。

此时的瓦岗,不仅将洛阳坚城围得水泄不通,又在黄河北岸立稳了脚跟,是到了好好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的时候了。

最好的两个选择,最为锐意进取的发展规划,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其一,西进关中。

自古以来,关中就是王霸之地,其战略重要性无需赘言。

只要李密率部抢占长安,便可以与留守河南的翟让、进军河北的徐世勣紧扼险要、相互配合,进可攻退可守,何愁大事不成?

这一个提议,是最为锐意进取的发展规划,由李密的谋士柴孝和所提出,也是当年杨玄感造反之时,李密亲自向杨玄感献上的计策。

但此时的李密,并没有进取关中的意图,故而未采取这一计策。

李密给出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大多来自于山东的部下,不愿于此时进入关中。

而李密有可能没说出来的另一个原因,该是出于权力斗争的考虑,他兴许是放心不下翟让,恐自己率部进入关中之后,留守于河南的翟让会搞出事情来。

毕竟再怎么说,翟让始终都是瓦岗军的创始人,面对极有可能得到的皇帝宝座,谁又不是垂涎欲滴?

不久之后,李渊先一步抢占关中。

对于李密未取关中的失误,李世民给出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的八字评价,认为李密是没有战略远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南下江都。

相较于西进关中,南下江都称不上是最好抉择,但亦是不错的选择。

这一条建议,是泰山道士徐洪客向李密提出的,徐洪客称,瓦岗军此时正处于四战之地,并有逐步陷入攻坚洛阳战争泥沼的风险,应趁机南下江都。

南下江都,一是免去身处四战之地的烦恼,二是可擒下杨广“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李密也并未作出南下的抉择,他想做的,就是趁着手上握着几个大粮仓,在兵强马壮的强盛期,一举攻下洛阳。

此时,依杨广的诏令,隋将王世充也已率着5万江淮精锐进抵洛阳,加上原有守军,洛阳的隋军兵力已达十余万众。

一座天下名城,加上十余万守军,这么硬的一块骨头,李密所率的瓦岗军能啃得下去么?会否崩掉了牙?

在李密与王世充交手的小半年里,李密一次次地将王世充击退,瓦岗军也确实取得了节节胜利。

然而,此时发生的一件大事,就犹如一个晴天霹雳,“轰”地一下,就炸在了所有瓦岗将士的天灵盖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力的争斗

权力的争斗

纵观瓦岗军的发展与壮大,我们其实不难看出,这个俨然已成了天下义军之首的军事集团,其实并非牢不可破,甚至我们可以说,其内部结构并不稳定。

自翟让起事,由单雄信、徐世勣、邴元真、王儒信等人所构成的瓦岗原始班底,大抵可以认为这是属于“翟让系”。

而由李密而来的,如王伯当、王当仁、李公逸、周文举等人,大抵可以认为是“李密系”。

而至于裴仁基、裴行俨、罗士信、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他们原本是隋将,因势所迫而归降瓦岗,大抵可以认为是“降将系”,这一系大多是心服于李密,也基本是被李密打败的,加上他们在归降的时候,瓦岗已是李密做主,因而在内部站队时,会偏向于李密而非翟让。

至于其他的,譬如那些并入瓦岗的数十股不同的义军,他们究竟是向着翟让还是向着李密,又或是只因利益而结合,谁都不得而知。

因而,派系林立的瓦岗军内部,其实并不稳定。

当瓦岗军已经有了问鼎天下、剑指皇座的强大能力之后,这样的不稳定因素,就会被无限放大。

李密出身于贵族,倚重于降将,对部分农民出身的将领较为疏远。

翟让志向没有李密那么远大,本来也已让位于李密,但眼看天下唾手可得,他在部分农民将领的不断劝说之下,又起了重夺瓦岗军大权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密与翟让的权力争斗,渐趋白热化。

就在一场内部庆功宴上,李密先发制人,对“翟让系”的瓦岗创始班底进行了大清洗,翟让当场身亡,徐世勣颈部中刀差点被砍死,不得不跟着单雄信、邴元真等人投降了李密,翟弘、王儒信等其余的翟让旧部,均死于这场内部争斗中。

这一场大清洗,也为日后李密大败之时,徐世勣见死不救、单雄信与邴元真毅然投向王世充等事情,埋下了因果。

此次权力争斗,又或称为瓦岗内讧,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毫不留情地炸得所有的瓦岗将士一脸惊恐。

“翟让系”的人难以自安,“李密系”的人陷入自疑,因为谁都不知道,李密会否在下一个就要找到自己开刀。

由此开始,瓦岗的军心、人心、士气,在不经不觉间,就走向了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的陨落

瓦岗的陨落

自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七月开始,李密与王世充鏖战不歇,瓦岗军取得多场胜利,进取金墉城之后,于邙山一线屯兵近40万众,誓要破掉洛阳。

可以说,此时的瓦岗军,不经不觉间已成了其他义军的挡箭牌,甚至可以说是被迫为他人做嫁衣,因为瓦岗军仅凭一己之力,就生生拖住了强劲的隋军精锐。

譬如李渊,其实就是趁着洛阳隋军被李密缠住,乘虚攻入的长安。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杨广,而后率着十余万众的骁果军一路北上西进,欲回关中。

骁果军,即跟随杨广前往江都的一支部队,这是整个大隋战力最为强劲的王牌部队,亦可称为大隋最后的精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文化及兵至黎阳,正逢李密与王世充缠斗不休。

面对十余万实力雄厚的骁果军,李密当然不敢让他们借道,当瓦岗军与骁果军发生冲突后,徐世勣只能被迫退守,李密亲率大军驰援,于黎阳与宇文化及相持不下。

洛阳城内,越王杨侗已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其辅臣元文都提出“两贼自斗,徐乘其敝”的计策,建议杨侗招降瓦岗军,并许李密“太尉”一职,称其只要打退了宇文化及,便可进入洛阳辅政。

此时的李密,面临两个抉择。

如果同意招降,那就等于自己打自己脸,他攻了洛阳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处于相对优势的情况下,突然就投降了,这对军队士气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而在天下人看来,瓦岗军本就竖起了“反隋”的大旗,如果于此极盛之时突然又降了隋,虽然是向杨侗投降而非杨广,但也将是大失民心之举。

如果不同意招降,他也不敢放着骁果军借道,十余万众的隋朝王牌,万一在借道途中反咬一口,后果难以想象。

如果不放骁果军过去,势必就要跟骁果军来上一场硬仗,而在这场硬仗展开之时,王世充也势必不会让瓦岗军好过,瓦岗军不得不面对腹背受敌、双线作战的极大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密选择了接受杨侗的招降,被迫成为了杨侗与王世充的“炮灰”。

此时,瓦岗军的士气已是一泻千里,这种士气低落并非打了败仗而心情不爽,而是因向敌人投降而产生的无力感,它更像是一种信仰的崩塌,这对于士气、民心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瓦岗军迎来了最艰难的一场硬仗,李密先是利用宇文化及缺粮的心理,假装与之言和,等到宇文化及粮尽之后,本说好了要给骁果军送粮的李密直接就不认账了,盛怒之下的宇文化及率着骁果军强渡永济渠,与瓦岗军大战于童山。

童山一役,宇文化及率领的十余万人,仅剩两万余突围而去,瓦岗军的精兵良马,亦是损失惨重,几乎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洛阳城内,也已翻了天,王世充趁着李密干仗的时机,于城中铲除异己并完全掌控了大局,李密虽然打发了宇文化及,但他这个“太尉”却是没法再进洛阳辅政了。

趁着李密惨胜休整之际,王世充亲率3万精锐,对瓦岗军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这一场邙山大战,尽管裴仁基、魏征等人苦口婆心,死劝李密以逸待劳,但李密仍是听从了一众刚刚投降过来的骁果军将领的建议,主动出战,以一支疲师对阵王世充的洛阳精兵。

过往征战,几乎都是战无不胜的瓦岗军,一下子就跪倒在了邙山脚下,再无回天之力。

李密兵败如山倒,想着退回洛口,洛口守将邴元真已投了王世充,李密想着退守偃师,偃师守将单雄信也已投了王世充。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李密想去往黎阳,但身边众将都不同意他的看法,也不愿去,因为此时镇守黎阳的正是徐世勣,李密最终下定决心,率着残部两万余众,西进关中投了李渊。

邴元真、单雄信、徐世勣,此三人皆为瓦岗军的创始元老,李密当日在诛杀翟让的时候,或许没有想过会有今日。

在李密之后,徐世勣不久亦降了唐,然两人所得到的待遇,其实还是有所区别的。

李密降唐之后,虚受高位而无实权,后欲叛唐而出,于逃亡路上死于乱箭之下。

徐世勣降唐之后,仍可领军外驻,手掌实权,并获赐“李”姓为李世勣,后为避讳去“世”字即李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岗一炷香

瓦岗一炷香

对于看过各类演义的人来说,大都知晓这么一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羡瓦岗一炷香。”

瓦岗军盛极一时,也是隋末乱世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支义军。

论其实力,确实没有任何一家义军,能够与巅峰时期的瓦岗军相提并论,连窦建德、李渊等人,都要小心翼翼与瓦岗军交好。

论人员配置,后来的“凌烟阁功臣”榜上,魏征、李勣、秦叔宝、程知节、张亮等人都曾为瓦岗军效过力,罗士信、裴行俨、王君廓、刘黑闼等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都曾是瓦岗军的一份子,可谓文有定国之才,武有安邦之将。

论民心,瓦岗军曾是隋末乱世的民心所向,开仓放粮以致道路堵塞的盛况,亦只有在瓦岗军身上见到过。

盛极一时的瓦岗,因何一夕覆亡?这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或可说是军事上的错误,或可说是战略上的错误,但不管怎么说,总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瓦岗军的内部,从始至终都未曾稳定过。

内讧分裂,手足反目,祸起萧墙......

又有谁,会去羡慕这一柱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