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由于一众部下的反对,司马昭打消了以幼子司马攸为继承人的念头,于当年五月,立长子司马炎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过世,司马炎为晋王。

次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是为晋武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曹魏过度打压宗室因而导致覆亡的教训为鉴,司马炎改革分封制度,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凡自司马懿以下的宗室子弟,均封为王,并使其掌握大量兵权。

司马炎之弟、堂兄弟、伯父叔父、堂伯父叔父等,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

这一操作,事实上并未实现其巩固司马氏政权的初衷,反而使得封王们渐渐形成了一个个与朝廷相背离的政治集团,为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王之乱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压力骤解的晋武帝晚节不保,开始荒于政事,纵情声色犬马。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重,遗诏杨骏、司马亮二人共辅新君司马衷。

杨骏即司马炎之岳丈,是皇后杨芷之父;司马亮即司马懿第四子、司马炎之叔父,封汝南王。

司马炎托孤于此二人,认为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宗室,他们必能忠于朝廷,又可相互制衡。

然而,作为“何不食肉糜”的创始人,司马衷这样的傻子又怎能镇得住朝廷?

于是乎,随着司马衷的上位,一个动乱的时代也缓缓拉开了序幕。

首先,是杨骏与杨芷密谋矫诏,成功排挤打压司马亮,使得杨骏独掌朝纲。

杨骏大肆排除异己,外戚力量迅速壮大,宗室众人日益恐慌。

司马衷之皇后为贾南风,这是一个丑陋且贪婪的彪悍女人,凡是看不顺眼的人,她都要想方设法将其搞死搞残,如见其他嫔妃怀孕,贾南风便痛击其腹使其流产。

眼看杨骏弄权,贾南风自然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虽贵为皇后,但却不是皇太子司马遹的生母。

贾南风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取得联络,并令二王发兵勤王、讨伐杨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握重兵的司马玮进兵洛阳,贾南风同时逼迫司马衷下诏,称杨骏谋反,杨骏被格杀于府邸之中,其弟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人皆夷三族,贵为皇太后的杨芷被贬为庶人,后冻饿而死。

杨骏倒台,汝南王司马亮重新成为辅政大臣,如果事情到此终结,或许也是个不错的结局,但显然,人的野心与欲望从未停歇。

司马亮上台之后,亦想独揽大权,但他清楚自身在军事上的力量薄弱,故而很是畏惧手握重兵的司马玮,他千方百计地想打发掉司马玮,要让司马玮回其封地。

但显然,司马玮并非省油的灯,开始与司马亮互掐。

贾南风眼看二王相斗,先是逼迫司马衷下诏,称汝南王司马亮谋图废立之事,令楚王司马玮杀之,待司马亮被宰之后,贾南风再逼司马衷下诏,称司马玮矫诏擅杀朝廷重臣,司马玮亦被杀掉。

贾南风一手操作,使得自己手握大权,愈加飞扬跋扈,又借势废掉皇太子司马遹,并将其贬为庶人囚禁了起来,这引起了司马氏宗室的极大愤慨。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宣称,欲废贾南风皇后之位,并迎司马遹复太子之位,这使得贾南风很是惊恐,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毒死了司马遹。

手握兵权的司马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亦玩起了矫诏,以谋杀太子的罪名,将贾南风贬为庶人,再以金屑酒将她毒杀。

司马伦大肆诛杀贾南风党羽,并自封相国,大权独揽,后又将司马衷幽禁,自己篡位称帝。

故而,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之侄、司马攸之子)率先起兵勤王,号召天下共讨司马伦,响应司马冏的有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三弟司马孚之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王合兵一处,与司马伦大战三个月,司马伦节节败退,加上兵士倒戈,很快兵败被杀。

司马衷得以恢复帝位,并由齐王司马冏辅政。

但显然,司马冏亦不是什么好鸟,入朝之后骄奢淫逸,先是拥立清河王司马覃为皇太子,又自领太子太师,意图长期专政,这使得司马颖、司马颙等人很是不满。

于是,司马颖、司马颙联合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发兵攻伐司马冏。

司马颙本来早有定计,就是希望兵力弱小的司马乂做出头鸟,希望司马乂能被司马冏打败甚至是擒杀,他便可以此为托词,呼吁天下共讨司马冏,并借势废黜司马衷,拥司马颖为帝,以达自己出任宰相、独掌乾纲的大计。

然而,司马颙的计策并未得逞。

司马乂虽是兵力弱于司马冏,但他还是有些头脑,先是奔赴皇宫关闭诸门,成功将皇帝司马衷抢到手上,并挟司马衷到一线战场,拥司马衷与司马冏相攻。

两军相攻,诸多羽箭甚至飞到了司马衷的御座前,司马冏不敌,被司马乂斩首示众,暴尸三日,从者皆夷三族。

此乱过后,司马乂“挟天子以令诸侯”,得以独揽大权,司马颙暗中派遣刺客袭击司马乂,这些刺客均被司马乂诛杀。

暗的不行,就来明的,司马颖、司马颙再次起兵,攻伐司马乂。

司马颖、司马颙与司马乂激战数月,司马乂固守洛阳,多次打退二王,然此时于朝中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四弟司马馗之孙)害怕司马乂因缺粮而失败,便与殿中诸将相互勾结,矫诏免去司马乂的所有职务,并将司马乂交给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张方将司马乂活活烧死。

司马乂死后,司马颖自封丞相,又封“皇太弟”,于邺城遥控朝局,日渐骄横,司马越很是不满,矫诏自封大都督,带着皇帝司马衷亲征邺城,被击败后逃回封国东海国。

不久之后,司马越起兵再战,最终得掌大权,并毒杀皇帝司马衷,立司马炽为帝 。

八王之乱,死了七个王,死了皇太子,死了皇帝,最终由东海王司马越摘取到胜利果实。

这一场动乱,前后持续16年之久,兵锋所向,焦土千里,西晋由此迅速衰落,对于西面、北面的各个游牧民族与部落,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

一场席卷华夏文明的大乱,亦将随之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

五胡者,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自秦汉起,由于朝廷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得各部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为了谋求生计,诸多少数民族的民众也在不断向内迁徙。

汉末至魏晋,由于北方气候变冷,许多胡人已无法通过游牧的方式维持生活,不得不大量内迁,许多人被迫卖身,成为诸多达官显贵们的奴隶。

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许多胡人渐渐被汉化,逐步脱离传统游牧方式,但在这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矛盾始终都是存在的。

地方官员曾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要将胡人强制迁至塞外,但此时的朝廷正经历着八王之乱的混乱局面,哪还能腾得出手去考虑这些问题?

等到内迁的胡人越来越多,以致尾大不掉,再想将他们全部迁走,已不现实。

八王之乱期间,天灾亦从未间断,十年大旱,使得中原饥荒严重,蝗灾与瘟疫横行,更加使得中原大地饿殍遍野。

趁此时机,胡人政权开始冒头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八王之乱还未落下帷幕之际,匈奴人刘渊自立“汉王”,追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

四年后,刘渊正式称帝,建立汉国,史称“汉赵”、“前赵”,此即北方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其子刘聪继位。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攻破了西晋京都洛阳,不仅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更屠戮了一大批宗室大臣,抢走了诸多金银财宝,生灵涂炭,此亦称“永嘉之乱”。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后,沦为了刘聪的仆人,在刘聪举行的宴会上,被迫为刘聪斟酒,之后不久便被刘聪毒杀。

司马炽被掳走之后,其侄司马邺继位,改元建兴,定都长安,是为晋愍帝。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聪遣人攻破长安,断绝了司马邺的粮食,司马邺只得投降,受封怀安侯,于投降两年后被刘聪杀死。

至此,短命的西晋落下了帷幕。

西晋三世四帝,国祚51年,其中一个皇帝是傻子,两个皇帝被掳走杀害,实是让人唏嘘不已。

永嘉之乱爆发之后,琅邪王司马睿(司马懿曾孙)渡江避乱,在晋愍帝被俘之后自立为“晋王”,至晋愍帝死,司马睿自立为帝,建立东晋政权,建都建邺,是为晋元帝。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不仅使得经济完全崩坏,更使得中原由此走向分裂,北方开始进入了战火不歇的岁月,自匈奴之后,北方又迎来了其他胡人部落的先后统治,开启了长达136年的“五胡乱华”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先后有诸多的部落民族、汉人于北方建立政权,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则被后世称为“五胡十六国”。

北方的分裂状态,一直持续至苻坚实现了短暂统一,而自苻坚死后,北方又再进入分裂状态,慕容垂、姚苌、拓跋珪等人纷纷崛起,直至拓跋珪之孙拓跋焘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由于胡人南下,汉民族由此失去了对北方中原的控制,北方的大批高门、士大夫、庶民百姓等,皆跟着东晋王朝一起渡江避乱,此亦称“衣冠南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也是一个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但西晋的建立与覆灭,向来都不为史家所喜。

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其实不止西晋,秦二世而亡,隋二世而亡,但后人在提及秦、隋之时,更多的是为其感到惋惜,而非全是咬牙切齿的鄙夷。

因为不管秦与隋再如何不争气,亦不会像西晋这样,因皇室家族的权力争斗,而导致生灵涂炭,更引得外族乘虚而入,使得中原陷入了百年动乱。

当司马懿指着洛水为誓的时候,他可能并未想到,他的这种狡诈,会被他的子孙后代在“八王之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