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耻,汴京沦陷,宋徽宗、宋钦宗双双被擒,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赵构逃往临安,建立南宋政权。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郾城大捷,岳飞以少胜多,斩金将阿李朵孛堇,大破拐子马、铁浮图,一路打到朱仙镇,距离汴京仅二十余里。

然而,宋高宗赵构却于此时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

岳飞忍痛退军,仰天悲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岳飞一席话,既是哀其不幸,亦是怒其不争,一个只图偏安一隅的朝廷,又怎能容得下以驱虏复国为己任的忠肝义胆?

就在岳飞班师回朝的这一年,已陷入金人之手的济南历城,一名辛姓婴儿呱呱坠地,其祖父因崇拜冠军侯霍去病,故为其取名“弃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弃疾天生就带有“将种”,不论是《汉书·辛庆忌传》又或是《旧唐书·辛云京传》,都记载着他老辛家的勇武与剽悍,辛弃疾体内,流的就是这样的热血。

自靖康之难后,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因家族生计所累,未能及时率领族人南下,无奈带着家人生活在金军占领区,并仕于金,为朝散大夫、知开封府。

也因如此,辛弃疾得以在这乱世中,还能接受到系统的儒家教育,年少时也能“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在风花雪月之中,小小地蹉跎一下。

辛赞一家虽仕于金国,但人在曹营心在汉,无时不思南归,辛赞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辛弃疾之父辛文郁,因带领族人偷偷练兵以图他日起事之用,被金兵杀死。

在辛弃疾14岁、16岁的时候,辛赞先后两次,令辛弃疾以应考为名,前往金都燕京考察地形、搜集情报。

血脉,传承,教育,国恨,家仇,铸就了辛弃疾的坚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兵分四路,全面攻宋,更在南征途中写下“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

为了此次攻宋,完颜亮征调民工百万,大兴土木重建开封的宫殿,以便他在此督战,加之苛捐杂税日益渐多,使得民不聊生。

于是乎,太行山之东,忠义之士蜂起,北方诸多老百姓揭竿而已,早就等待时机的辛弃疾,也于此时召集了两千人马,投奔了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义军,即山东的耿京。

耿京以辛弃疾为掌书记,负责起草文书、军情记录、军机参谋。

逢此天下大乱之际,义军之内自然也是鱼龙混杂,其中便包括了辛弃疾的一个朋友,义端和尚。

义端和尚是一肚子的花花肠子,某天竟然就偷走辛弃疾所掌管的义军帅印跑路了,准备将其献给金军讨赏。

此时的辛弃疾,年方21岁,闻讯即立下了三天追回叛徒的军令状,单人匹马就往金军大营的方向追了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龙川文集》里,陈亮曾如此称辛弃疾:“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由此可见,辛弃疾可不是什么文弱书生,而是一个肩膀厚实有力、背上肌肉发达的猛男。

据《宋史》载,辛弃疾追上义端之后,义端连连求饶,大力巴结辛弃疾,又称辛弃疾乃是青牛转世:“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辛弃疾不予理睬,手起剑落,斩义端于马下。

如此文武全才,回营后的辛弃疾,更得耿京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颜亮南征,在渡江时被虞允文打得落花流水,加之金国朝廷内讧,完颜雍自立为帝,金兵哗变又杀掉了完颜亮,金兵南征的行动偃旗息鼓。

如此一来,北方的各路义军形势严峻,因为金兵已从南征战场抽身,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到了他们身上。

耿京的义军,此时变得人心惶惶,辛弃疾便向耿京出了主意:“投宋!”

耿京遣辛弃疾为使,与南宋朝廷沟通相关事宜,宋高宗赵构自然是大大欢喜。

不料就在回营向耿京复命的途中,辛弃疾听闻噩耗,义军叛将张国安、邵进等人趁着耿京不备,弑主变节,已投靠了金廷。

若是换了别人,指不定会立即调转马头,直接去往南宋以求庇护,免去遭到张国安赶尽杀绝的危机。

但辛弃疾何许人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然是他用来形容别人的词,但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弃疾二话不说,约了海州统制王世隆一起,两人仅仅率领五十人马,就敢直插金兵重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正在大帐中喝酒的张安国生擒活捉,又从五万金兵阵中急驰而归,一路回到了南宋,再将张安国斩首于市。

此举震动了整个南宋朝野,这么猛的人,实是世间罕有!枢密院的洪迈赞其“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后来,辛弃疾在忆起此番往事,亦感慨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这一段年轻时的峥嵘岁月,亦成了辛弃疾一生之中,最为壮怀激烈的华彩。

因为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再踏上中原故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南宋,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此职位大概与如今的市委秘书长相类。

不久之后,赵构让位于宋孝宗赵昚,如果说赵构是被金人吓破了胆,那么赵眘就是一个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纯粹“鹰派”,管它三七二十一,跟金人开干就对了!

赵眘上台,先为岳飞平反,并起用了一大批主战派的大臣。

此时的辛弃疾,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即便是腹有良策,但终归是人微言轻,辛弃疾便向宰相张浚献上了破敌良策。

辛弃疾提出的建议,即出兵关陕、洛阳、淮北以及走海路攻山东,此四路皆为佯攻,目的在于调动金军主力,而后抓住金军主力移师的绝佳战机,以宋军主力经陆路直插山东。

张浚虽是同意了辛弃疾的建议,但张浚终究不是岳飞、韩世忠那样的良将,其人打仗患得患失、思维僵化,先是将关陕的佯攻打成了真攻,又因心浮气躁而放弃了原先的作战规划,竟以重兵明刀明枪地北渡淮河硬干。

结果可想而知,大战略上的失策,加上些许小胜之后,主将之间的相互争功、嫉贤妒能,最终使得师出无功,张浚于符离一带的十三万大军,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兴北伐失败,使得赵眘有些心灰意冷,朝廷内的主和派再占上风,年仅26岁的辛弃疾向赵眘献上了《御戎十论》,客观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并提出详尽的恢复大计与克敌制胜的战术规划。

然,就像《宋史》所说,辛弃疾“持论劲直,不为迎合”的态度似乎深深刺激到了这个刚打完败仗的皇帝,赵眘硬是被说得半天不吭声。

之后,辛弃疾又向右丞相虞允文献上《九议》,再次陈述他的抗金方略,然隆兴北伐的失败早已使得这些大臣们渐渐失去雄心,偏安一隅的观念成风,辛弃疾提出的恢复中原的大计,终究是泥牛入海。

对于朝廷苟且不振的态度,辛弃疾陷入了极度的悲愤与苦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调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职。

对于辛弃疾的才华,朝廷心知肚明,但由于其祖辛赞曾于金国为官,因而辛弃疾的一生,一直都是遭到猜忌的,不是不用,而是不重用,譬如在滁州当知州期间,辛弃疾亦只是个“代理市长”而已。

滁州位于淮南中部,靠近宋金边界,长久以来遭受战火荼毒,辛弃疾没去上任之前,滁州早已是满目疮痍,经济萧条。

辛弃疾甫一上任,便收到了朝廷发来的催款单,因滁州多年来已欠下了朝廷多达六百万钱的税款。

为此,辛弃疾向朝廷上书,痛陈滁州现状,请求朝廷豁免旧税。

朝廷每催一次,辛弃疾就上书一次,反正要钱是没有,你下一次通知我就打一次报告,不仅请求豁免旧税,还请求豁免当年要交的税。

最终,朝廷只能同意了辛弃疾的请求,为滁州免去了拖欠的旧税以及当年的税款。

在滁州,辛弃疾制定了诸多开荒、减税措施,大事生产、稳定民生,一扫滁州的颓废气息,使得滁州逐渐成为商旅聚集之地。

为此,辛弃疾抚掌大乐,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中写道:“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仍不能忘怀的,依旧是北方仍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此时的他,仍对收复失地充满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滁州靠近宋金边境,辛弃疾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亦极度重视情报的搜集。

通过对这些情报的分析,辛弃疾对于北方的形势有了独到的看法,并将自己的推断写成了奏章,上报了朝廷:“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其时,成吉思汗仍还只是一个孩童,而金国正对蒙古进行铁血制裁,每过三年就对蒙古草原进行一次屠杀,以此控制草原上的人口数量,又称“减丁”。

或许是看出了金国已将瞄头对准蒙古草原,又分析了草原上的形势与金、宋、蒙古之间的关系,辛弃疾才能得出如此石破天惊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看来,辛弃疾这样的眼界、如此的说法,无异于痴人瞎话,又或是危言耸听,而当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句话,几乎就要将辛弃疾视为天人了。

因为在此六十多年后,金被蒙古灭国,再之后四十多年,南宋亦在蒙古铁蹄之下沦为泡影。

但显然,辛弃疾当时的这一份奏折,完全就引不起南宋朝廷的任何关注,亦是泥牛入海一般,没有丝毫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湖南、湖北、广东、江西一带,爆发了“茶寇起义”。

在当时,茶叶是南宋朝廷的重要出口物资,朝廷苛以重税,使得茶贩茶商铤而走险,交不起税就硬闯。

这时,朝廷终于想起辛弃疾,辛弃疾与朝廷签下军令状,称将在一个月之内荡平叛乱。

辛弃疾弃宋军不用,而是通过重金重赏,招募了一支敢死队,一面死守各处交通要道,一面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并派出敢死队进山搜剿作乱的茶商。

很快,叛乱平息。

这是辛弃疾回到南宋之后的首次作战,虽是打了胜仗,然则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对手并不是金军,而是一群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茶商。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平叛之后的辛弃疾路过江西,望着滚滚而去的赣江之水,辛弃疾心中极为悲愤,挥毫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所表达的,依旧是辛弃疾意欲收复失土的雄心壮志与内心的一丝哀叹:“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也就是在这一年,辛弃疾又被调往湖北,出任湖北安抚使。

此时的湖北境内匪盗四起,辛弃疾认为应该取“乱世重典”的手腕,以雷霆手段开展“严打”,凡是盗贼,一经抓住,即可当场诛杀。

很快,辛弃疾的霹雳手腕成效显现,诸多盗匪迅速被消灭,侥幸逃过一劫的,也不敢再度出来放肆。

然而,辛弃疾此次剿匪所采取的手段,也为他日后被罢官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副使,仍是为了平乱。

此次在湖南,并不同于湖北剿匪,辛弃疾在走访之后,反倒为那些“乱民”们喊起了冤,辛弃疾向赵眘上书,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不去为盗,将安之乎?”

如此奏章,不仅打了同僚的脸,也打了上级的脸,更是打了那些官官相护的人的嘴脸。

正如辛弃疾向赵眘所说的那样,辛弃疾称自己是个性情刚直且为人笨拙的人,一直都有人看不惯自己。

但说归说,做归做,辛弃疾一边为了那些流离失所的“变民”们兴修水利,让他们干活挣钱,一边弹劾各地贪官,有一个他就弹一个,从不容情。

此外,辛弃疾还建立起“飞虎军”,以一千人为额,用之镇压地方豪强的私人武装。

在“飞虎军”建立的过程中,由于朝廷反对,辛弃疾不为所动,甚至将赵眘派下来的金牌给藏了起来,等到“飞虎军”完全建了起来,他这才向朝廷认错,并取得了朝廷的谅解。

如此做法,实在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取死之道,但辛弃疾偏就这么做了。

不过如若岳飞当年能像辛弃疾一样,也能藏住金牌暂不退兵,或许南宋的历史,又是另一个走向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由于在地方上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各种弹劾贪官,加上“飞虎军”的创置等事情,被御史们视为“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辛弃疾,被朝廷罢去了所有职务。

此前在江西任安抚使时,辛弃疾在上饶建有庄园用以安置家人,故而赋闲之后,辛弃疾也便回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生活,他对家人们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而,辛弃疾将自己的庄园取名“稼轩”,由此以“稼轩居士”自号。

此后的二十年间,辛弃疾大多都过着这样的闲居生活。

他是一个“将种”,他矢志收复失土,他的万丈豪情,永远都在吹角连营之中,但他遇到的是一个只求偏安一隅的懦弱王朝,他没有办法,他被迫闲居。

不同于陶渊明,辛弃疾不是个隐士,他本应该是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武将,南宋的一隅江山太小,装不下他的雄心,赵构与赵眘的格局太低,盛不了他的壮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受排挤,报国无门,“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他的愁。

感民生多艰,愿与民同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他的喜。

惜故土未收,叹壮志难酬,“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他的愤。

凭高望远,悲两鬓霜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他的哀。

铁血丹心,矢志不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梦,他一生的梦。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秋,宋金交战的胶着时刻,辛弃疾收到了朝廷的任命,命他速到临安报到,出任枢密都承旨,然此时的辛弃疾已经重病缠身、卧床不起。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溘然长逝,临终之际仍在奋力呼喊:“杀贼!杀贼!”

哀辛弃疾,亦哀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