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美全面博弈爆发以来,关于未来的中美关系,国际社会有多种看法。

乐观主义者认为,中美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的“压舱石效应”,依然存在。

出于理性选择的考虑,中美之间都会努力保持双边关系,不跌破底线。

而悲观主义者认为,相比于高位的国家安全,经济贸易永远都只是一个“低政治”的存在——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原本就是“双输”,拼的就是谁输得起,笑到最后是赢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对于中美关系,美国人早已经给出了界定,即“修昔底德陷阱”——新型大国的崛起,必然会伴随着对守成大国的挑战,守成大国也倾向于通过“预防性战争”,阻遏新型大国的崛起。

换言之,美国人可以通过发动战争扼杀中国崛起。

一、“危险的挑战者”——战略博弈视角下美国的中国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警惕心,开始日渐增加。

但在当时,中国综合实力尚远不足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美国将中国定义为一个“利益攸关者”。

当时美国对华战略的总基调,是“战略接触”与“战略防范”并重。

一方面,加强对华合作,积极引导中国融入到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世界”;另一方面,要防范中国发展过快,动摇美国的霸权地位。

如此“软硬兼施”,假以时日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渗透和演变,使中国演变为日本那样的美国“仆从国”。

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突破性发展,中国并没有沿着美国预定的轨道航行,而是独立自主地走向了现代化强国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近些年,美国更加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了堪比苏联的“极大威胁”。

美国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已经成为了威胁美国霸权持续存在的最大战略挑战者”。

拜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从政界到民间,对中国的态度更加强硬,普遍认为应该对中国采取强力遏制,甚至军事压制的策略。

拜登刚一上台,就任命了命杰克·沙利文和库尔特·坎贝尔两名对华强硬派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印太事务协调人。

这两个人曾在2019年共同在《外交事务》上发表评论称,“中美之间战略接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应该推出更加强硬的对话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拜登政府把“美日澳印四方安全机制”升级为了“四方峰会”,和英国和澳大利亚合作构筑“三边安全联盟”,赤裸裸地声称,要在军事上合力围堵中国,必要时不惜一战。

在美国政客的策动渲染之下,短短几年时间里,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急剧下降。

美国皮尤中心2022年的数据显示,82%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有极端负面看法,比较2012的民调结果翻了一倍。

二、“一山二虎”——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挑战了其霸权地位

美国为什么认定,必须要通过战争,才能扼杀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中国的强势崛起,让美国的“不安全感”,战略焦虑感日甚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国际货基金组织的预测,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继续扩大,在2023年为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

由此,美国在世界贸易金融市场的上的一些份额,也将会不可避免地被中国取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另一组预测数据显示,如果中国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增速,而美国继续消沉下去,那么中国的GDP最晚也将于2028年超过美国。

尤其中国在疫情结束后经济的强力复苏能力,也让一些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进一步增加。

著名的投资银行野村证券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如果人民币继续保持缓慢升值,那么最多到2026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就将盖过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概言之,中国一天天富强,美国一天天溃败,这种巨大的对比效应让美国歇斯底里,不顾一切。

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和强悍的经济实力,让美国的大资本家们噤若寒蝉。

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优质的劳动力素质、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也使得中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美国所谓的“脱钩”只能是自欺欺人。

如果任由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下去,美国积淀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经贸优势地位,将会面临严峻挑战,其直接结果就是国内就业机会流失,贸易逆差加大,动摇大资本家们的统治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美国人近年来接连使用了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等多种手段打压中国,最终不仅没能奏效,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从特朗普到拜登,中美之间战略竞争的重点重心,从贸易战转变为了科技战。

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科技战,对美国而言,都是“杀人八百,自损一千”。

所谓的科技战,就是通过“小院高墙”、“精准剥离”等下作手段,企图造成中美之间“科技脱钩”,进而阻碍和打压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阻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上,2022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依然达到了近5400亿美元,逆势上扬3.4%,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则下跌了0.5%,这标志着美国贸易打压中国的政策彻底破产。

在科技领域,一味疏远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导致美国科技企业生存遭遇困境,资金匮乏,微软、推特等大公司也大规模裁员。

美国的对华科技战,也引发了其盟友的不满。

德国拒绝了美国要求其禁止中国部分科技产品的要求,马来西亚开门欢迎中国的5G设备,荷兰也顶住了美国要求其不向中国出售DUV光刻机产品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舆论战方面,美国利用其国际舆论霸权不断污名化中国,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日益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总而言之,美国在打压中国过程中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手段几乎用个遍,但都没有起到遏制中国的效果,其手中能打的牌,似乎只剩下了军事威胁。

三、“痴人说梦”——美国果真可以通过战争阻断中国的崛起?

既然军事打压中国,成了美国朝野的共识,和其唯一可以用的遏制手段。那么,美国果真可以通过战争阻断中国的崛起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各个方面,相对于美国的优势地位和制度优越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在经贸方面,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等结构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拜登的“制造业回流”政策也挽救不了美国制造业。

而中国有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经济结构,这是我们在贸易战中不落下风的底气所在。

在外交领域,美国的背信弃义,霸道霸凌,引起了部分盟友的反感。

中国的国家影响力则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断提高。

在政治上,美国国内社会分裂,阶层撕裂,政党恶斗严重,政府治理效率低下,其“民主体制”的虚伪实质暴露无遗,人民的支持率日渐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则是政体稳定,国家兴盛,我党领导有方,政府奋发有为,人民蓬勃向上,一派政通人和的兴旺发达气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在国际舆论方面,时至今日,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已经不仅仅是综合实力的比拼,更多的是发展理念的竞争。

作为二战后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国,美国在拖垮了苏联之后,对全世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

而中国在日益崛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致力于走出一条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种理念的境界高低,高下立判,未来两国之间战略博弈的结果,也完全可以预见。

即便美国不顾一切向中国开战,在中国的家门口,我们也有充足的实力和信心保家卫国。

为了统一祖国,我军进行了几十年的战备建设,东南沿海各种攻防措施系统完备。

近年来,美国军方进行过数次的兵棋推演,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不可能在台海地区打败解放军。

一旦在台海战争中失败,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将会彻底土崩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巨额的战争经济损失之外,一旦在台海战败就意味着美国失去了在西太平地区的优势地位。

那么,其苦心经营,日日标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太战略”将会彻底失去战略依托,其全球的军事战略部署将会被拦腰斩断。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军事力量,再也无法自在地相互呼应配合,美国的海军实力也将退缩回到大西洋地区。

一旦失去了军事霸权,美元霸权、舆论霸权都将如“多米诺骨牌”一般,逐个倒塌。风险代价如此之大,美国当三思而后行。

结束语:

事实上,在中美这场世纪大比拼当中,中国始终都是一个无辜躺枪的“不情愿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对于取代美国的霸权地位,毫无兴趣。

但面对美国人的不依不饶,舞枪弄刀,中国也只能坚决迎战。

如今的中国早已经不再是那头沉睡的“雄狮”,美国的武力干涉和粗暴恫吓唬不住中国人民。

参考文献:

胡鞍钢、刘东浩、杨骅骝:《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趋势——基于利益—综合国力分析框架》,载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