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全文共 4500 字,时长约 9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刘胜军微财经出品)

文/ 刘胜军

吏治离不开“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更有利于实现“激励兼容”。上下同欲者胜。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对2023年形势的回顾

2023年是走出疫情的第一年,中国经济实现5.2%的增长。这来之不易,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报告》指出几个关键原因:

1、“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

2、“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冲击,经济恢复发展本身有不少难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隐患凸显,部分地区遭受洪涝、台风、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抉择和工作推进面临的两难多难问题明显增加”。

对2023年经济的亮点,《报告》指出:

• 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

二、2024年形势分析

2024年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充满挑战。《报告》指出:

1、“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2、“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

3、“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一些地方基层财力比较紧张。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4、“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一些改革发展举措落实不到位。有的干部缺乏担当实干精神,消极避责、做表面文章。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仍然多发”。

三、2024年目标:5%

《报告》提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并强调“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

如何干?《报告》提出:

1、“各地区各部门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2、“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注:中央提出先立后破。立,就是通过改革创造新的增长动力;破,就是淘汰污染、高杠杠等低质量增长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八字箴言: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3、“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4、“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注:主要挑战是防止出现通货紧缩。2019年6月后PPI又持续23个月负增长(其中一个月是正增长)、22年10月后至今PPI依然是负增长。2023年CPI涨幅只有0.2%,已经徘徊在通缩的危险边缘。一般而言,2%左右的温和通胀比较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稳定预期)

5、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任性举债”才是最大的腐败(2):湘潭曹炯芳)

6、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注:2023年资本市场的震荡令人揪心。从短期看,稳资本市场,根本在于稳经济;从长期看,稳资本市场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从3000到2800: 逻辑重构下的A股)

7、"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实施政策要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防止顾此失彼、相互掣肘"。

8、“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注:中国经济的关键结构性问题,就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太低。疫情后的疤痕效应加剧了这一矛盾。2020年到2023年四年间,中国家庭大约净增存款58.24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总和,且其中有80%以上为定期存款。稳消费,需要发放10万亿级别消费券来激活信心中国千万别被这样的“经济砖家”给带到沟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信心指数

9、“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注:民企是经济的五六七八九,民企稳,经济才能真正稳住)

10、“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注:美国推动大脱钩、去风险、中国+1、友岸外包,中国必须以制度型开放来反制。世界大变局下的浦东新一轮改革开放:制度型开放关键一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口同比增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DI同比增速

11、“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 (注:破解教育、养老、医疗、住房四座大山,是提升消费能力之关键)

12、“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2024年稳经济的四大关键战役

1、房地产能否稳得住?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受疫情、国际形势、社会预期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房地产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两难:既不能一味地依赖房地产来推动增长,又要防范房地产下降太快引发系统性风险。《报告》指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稳房地产:不是能不能,而是必须要!)。

2)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加坡房地产,很神奇又很简单)。

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大工程:中国经济新亮点)。

当前,“白名单”虽然已经在推进,但面对房地产下行压力如何消除银行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顾虑”是关键环节。《财新网》文章指出:

•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当于由地方政府部门发出指令,当地银行机构配合执行。在银行层面,金融监管高层并没有自上而下指定具体名单,银行总行亦不会将‘白名单’作为行内硬性考核任务。地方住建部门推送到该行各地分行的“白名单”项目数量很多,可优质项目不多,其中符合银行放款条件的更少。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针对地方住建部门推送过来的项目,我们该调查的调查,该审批的审批,相关批贷与放款要求并没有减弱。”这名人士提到,银行还是会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推进金融支持房地产,“以我们银行为例,后期,如果分行发放的这类白名单项目贷款形成不良,总行层面还是会追责。”

执行难,难于上青天!

2、地方债务能否管住?

由于地方政府并非法律意义上的独立责任主体,加之官员任期较短,导致“盲目举债搞政绩”的体制性冲动。这一问题所积累的地方债务,已经相当严重。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债务集中于地方政府,这是一个突出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会导致拖欠民企资金等连锁反应;2)地方政府收入下降,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工资稳定性。2014-2015年房地产下行曾引发地方公务员欠薪,这一现象需要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指出:

• 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任性举债”才是最大的腐败(2):湘潭曹炯芳)。

• 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敲黑板:更大的挑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也是一个两难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就业,尤其是青年人和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讲,“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报告》特别指出:

• 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

笔者认为,稳就业,关键靠民企。民营经济“五六七八九”中的“八”指的就是: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于:2023年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4%。没有投资,就难以创造就业。要提升民间投资,应该:

1)扩大民企市场准入,给民企更大的投资空间,让民企有机会投资;

2)要真正破除民企融资难,让民企有能力去投资;

3)要实质性推动改革,改善民企预期,让民企有信心投资。

4、官员能否积极作为?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官员不作为、低级红、高级黑现象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告》指出:

• 全面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在抓落实上切实做到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确保最终效果符合党中央决策意图,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精简文件和会议,完善督查检查考核,持续为基层和企业减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

各级官员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传导中枢。如何调动官员积极性,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中列举了一系列值得高度重视的现象(龙年开工第一天,沈晓明吹响湖南改革冲锋号):

• 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的速度情结,不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不愿意承受转型阵痛的换挡焦虑,一门心思在数据上“想办法”“造业绩”的造假冲动,不顾风险乱举债、盲目跟风上项目、好大喜功铺摊子的路径依赖,不顾客观实际、不按规律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唯上”思维,单纯靠拼资源资金投入刺激经济发展的粗放模式迷恋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的功利主义倾向,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的折腾做法,刻意逃避、掩盖矛盾和问题的“鸵鸟心态”,“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躺平”思想......四平八稳搞建设、按部就班求发展的惯性思维......

吏治离不开“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更有利于实现“激励兼容”。上下同欲者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胜军@神仙居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