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总说【人生无意义】时,往往并不代表人家自己要躺平甚至摆烂,恰恰是对家长或者周边环境觉察不满意(甚至有时候认为很扯淡),却无法【正面表达求助】,也【没啥解决方案】时发出的另一种声音。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真想解决这个问题,千万别上价值和鼓励孩子去听【何为意义】。

想来很有意思,我研究生时在新东方做兼职老师,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但那时候新东方除了学科提分,也特别注重家庭教育感恩教育

我记得那时候每一个冬夏令营结束时,基本上都会有一位老师去做一场大概一小时左右的讲座,带中学生去感恩家长,反正最后的结果是必须抓拍到几张全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照片,然后放在官网上宣传此次教育的成功。

我有次忍不住找一个老师问——

您觉得这故事,真的能打动中学生吗?

老师吧也挠挠头,很尴尬地笑了笑。

我接着问——

万一有次有人拆台,咋整?毕竟这是人家花了高价来补课的,又不是学校的必修课。那么,发出什么声音的孩子都有……

老师只说,他还没遇到过。

但这样的孩子,我遇到过——在我的心理咨询室。

我不会觉得这样的孩子有【无力感】亦或者【太叛逆】,只想和爸妈对着干,或者用【问题行为】找存在感(若有青春期的孩子这种表现,就说明他的问题停留在更早期),反之,那些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中学生,可能恰恰在表达着失望,同时很可能内心有一片自己耕耘的【桃花源】。

确实有孩子觉得整这些形式主义没意思。而如果周围的人都对于他的这些想法予以否定,并强制他必须学和认同,时间久了,人家会觉得人生无意义也是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咱们再说说可以干预的地方。

第一,不妨询问他认为无意义,那么有意义是什么呢?

倘若该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孩子,或许能够明确的指出自己的理想期待(家长只需要不要急着反驳,说学生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或难以实现。)

——给其表达,同时家长只需要反思,是不是日常和孩子的沟通太少了,或者是生活沟通多,只是符合成长起来的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诉求的深入沟通少。

第二,不妨关注一下,孩子除了说,在行为表现上哪一块儿的问题比较突出?

心理学往往认为青春期这一个修复童年期固着问题的关键时期。

不同的是此时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更强,语言表达能力完善。所以曾经那些不得不服从的被压抑的不满,在这个时候可以被知觉被释放。

而【言语】只是渠道,很可能更深的一些无力感,过去固着的客体关系和自体体验,正在由当下的某一些比如说人际交往困难或者学业挫败再一次被孩子体验着,而此时没有很好的经验,对于挫败的耐受力也不够成熟。

——或许孩子尝试着解决,但是无果。这些都会导致说出【无意义】,看起来自暴自弃,却是家长需要一起定位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加对于挫折耐受心态的时机。

第三,也确实要关注,是不是【抑郁】。

其实可以看出从第一到第三,严重程度是递增的。

由于题目中缺少一些背景材料的描述,比如

  • 孩子是不是生活在周边环境都比较卷的学校里?
  •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比较严格?
  • 有没有可能孩子真正的兴趣天赋并不在学业,而在其他方面,可是没被觉察和允许发展?

其实,很多重点学校的学业优秀的学生,在面对升学压力或者是择校时更容易突发心理问题,只是他们可能连日常去表达【活着无意义】的胆量和勇气都没有。

因此如果从相对乐观的角度看,孩子可以在家长面前去表达这些负面的,消极的,和主流相悖的言论,可能也是对家长还有新人,希冀以及安全感的。

因此建议先评估一下严重程度,家长此刻不要说,期待一下子让孩子有多大的改变。

做好一个包容,倾听的容器功能,就会对孩子而言,是莫大的帮助了。

至于别的,真诚建议,要先评估严重程度。不用把自己当神,认为自己可以让孩子脱胎换骨,振奋鸡血一般地改变,也不要把孩子当工具,认为孩子就该如何如何才正常。

青春期就是很难,家长也难,因此建立一起成长的心态先,也要保持支持,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