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今年55岁,前几日来内分泌门诊问诊,自述近一个月来,早晨空腹时偶尔会有轻微的饥饿感和口干,但并未有明显的多饮和频繁小便现象,日常活动后疲劳感较以往明显,休息后可缓解。

询问患者无明显糖尿病家族史,近期出现轻微口渴和疲劳感,无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症状,建议王先生进行系统检查,叮嘱王先生晚上12点以后禁食禁水,第二日进行空腹检查和糖耐量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日,王先生前来检查,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体温正常,血压130/85mmHg,脉搏78次/分钟,呼吸频率18次/分钟,无异常。体型BMI为26.5kg/m²,稍偏胖,通过眼部检查没有发现视网膜未见明显病变;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测量空腹血糖值7.1 mmol/L,略高于正常范围

通过糖耐量测试发现两小时后血糖为10.5 mmol/L,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受损;糖化血红蛋白(HbA1c)5.6%,该值较低,说明患者8~12周平均血糖水平控制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考虑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尽管HbA1c偏低,可能是因为患者近期控制尚可,但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异常提示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是否是压力过大导致,或者突然饮食习惯改变,通过问诊调查可以排除这些外界因素,确诊为糖尿病早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王先生进行饮食指导,建议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原则,鼓励患者增加日常体力活动,由于患者血糖控制处于早期,可以先从生活方式调整开始,如果控制不理想可能需要口服药物,王先生需要定期复查血糖,每三个月进行一次HbA1c检测,以评估整体血糖控制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会根据后续的监测结果,适时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且血糖控制良好,继续维持当前的非药物干预措施,若病情进展或出现并发症风险,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甚至胰岛素治疗。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糖尿病相关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诊糖尿病的依据是什么?

在诊断该疾病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不同的血糖指标进行评估。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的确诊标准有多个方面:

  • 1.典型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减轻,出现这些症状考虑为糖尿病。
  • 2. 血糖指标: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以及随机血糖。其中空腹血糖≥7 mmol/L,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 mmol/L,这三个血糖指标有一个指标异常都考虑糖尿病。
  •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一种衡量过去8-12周平均水平指标, HbA1c≥6.5%是补充诊断标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先生的空腹血糖7.1mmol/L,符合诊断标准,加上王先生有糖尿病临床症状,可以确诊为糖尿病,而糖负荷2小时血糖为10.5mmol/L不符合诊断标准,但是符合前期诊断标准,前期是指不加干预很大可能发展为糖尿病阶段,处于前期已经出现血糖异常,前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空腹血糖受损(IFG),出现这种情况时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另一种空腹血糖为小于7.0mmol/L,但是糖负荷2小时为7.8~11.1mmol/L,这是糖耐量损伤。王先生的糖负荷2小时血糖为10.5mol/L,表明处于糖耐量减低阶段,结合空腹血糖7.1mmol/L,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早期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说糖化血红蛋,这项测量可以评估病人是否得到足够有效的血糖管理,出现水平较高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存在问题,医生可以据此调整用药方案或者建议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患者发并发症的风险。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王先生的糖化血红蛋白值为5.6%,在正常范围内,说明王先生过去8-12周内平均血糖控制较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结合王先生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了解到,王先生当日的空腹血糖超标,但过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控制较好,这样可以有效说明王先生血糖逐渐呈上升趋势,结合三个数值评估王先生处于糖尿病初期阶段

综合多方面的评估是诊断糖尿病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不同的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并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下面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王先生的药物治疗方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糖尿病初期不建议直接使用药物治疗?

我们根据王先生的血糖结果,将其确诊为糖尿病早期阶段,并且为其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主要以改变生活方式为主,没有直接使用药物治疗,在初期阶段我们不建议直接使用药物治疗,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糖尿病早期无症状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血糖

在糖尿病初期,一些患者的血糖控制可能还不是很严重,几乎没有没有什么症状,对机体的损伤较小,面对这种情况只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就可以使血糖水平得到改善,这种情况下不一定需要立即使用药物。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方式,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病情。

我们观察王先生的血糖数据可以发现,空腹血糖为7.1mmol/L,略超过确诊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有效说明过去两三个月血糖控平均控制水平较好,我们只要通过对生活方式的把控,就有望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

药物的治疗性和药毒性是相互依存的,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能伴随着一定药毒性,糖尿病早期阶段通过生活方式把控能够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治疗,反而给患者带来一定药毒性,尽量延迟使用药物治疗可以减少这些潜在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糖尿病初期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

在开始阶段过早使用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机体对药物的耐药性,将来需要更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治疗效果,可能会提高治疗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控制的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调整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管理方法。

在往后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也少不了生活方式的干预,在早期阶段通过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初期不建议直接使用药物治疗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副作用,同时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患者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个性化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糖尿病初期并不是绝对不能使用药物治疗,而是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还能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

①.提高对疾病的认知

慢性病不同于急性疾病,它的症状发较慢,不会立即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困扰,许多人会对其掉以轻心,认为该疾病的治疗或控制不需要太上心,实际上,糖尿病对机体的损伤是全方位的,不及时控制很有可能成为某些急症症状的导火线,糖尿病会影响心血管疾病,导致血液黏稠度提高,促使血栓或斑块形成,该物质一旦破损可能会增加心肌梗塞或脑梗塞发生风险。

建议患者提高认知,对该疾病有深刻认识,全面了解它的症状,病程发展,并发症,治疗方法,预防方法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②.及时与医生沟通

医患之间有效沟通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疾病效率,通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医患密切沟通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程发展,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医生也会有效督促患者配合治疗,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会让患者有极高的参与度,这样对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也有巨大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③.坚持自测血糖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的血糖自测方案,患者在家中可以自己监测血糖变化,并将这些血糖变化记录下来,方便医生了解患者过去血糖波动情况,有利于调整治疗方案。

自测血糖可以让患者直观感受血糖变化,给予患者一定治疗动力,患者治疗意愿会更加强烈,治疗依从性也会随之提高。如果我们发现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应该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法,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④.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相当于检查患者前段时间治疗效果,检查结果可以给患者一定反馈,理想的结果能够给患者积极动力,不理想的结果也能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查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病程发展,筛查糖尿病并发症是否发生,有利于发现早期疾病恶性发展趋势。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还需要进行眼底检查,足底检查和肾功能检查,筛查患者并发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王先生的病例,空腹血糖7.1,糖负荷2小时血糖为10.5,糖化血红蛋白为5.6%,根据这些指标我们将其确诊为糖尿病早期阶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早期治疗主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这种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后续治疗效率。

这一病例也提醒大家,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早期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是有可能将疾病控制住,刚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面对,积极进行生活调控。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学会. 中国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 4-67.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筛查技术操作规范. 中华实验诊断杂志, 2019, 23(5): 5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