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张弛 北京报道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中,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学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最新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逐年攀升,令人深感担忧。其中,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成为主要症结,其背后不仅涉及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支持缺失,更与个人特质息息相关。

在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学校社工被认为扮演关键角色。白学军等专家呼吁加强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共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工作不仅能够及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还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健康成长。然而,当前学校社会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覆盖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单一部门或机构的努力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白学军表示,除加强学校社会工作外,还应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保障服务质量和安全,也是关键所在。

在上述大会中,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社会心理服务部主任程万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和跨部门协作,加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加强以教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协同为核心的家校社医联动,进行系统性解决,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以社会大处方共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上述大会中,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原主任刘海骅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基于近25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其中数字非常令人担忧。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困扰,而其背后原因则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刘海骅介绍,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许多青少年缺乏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支持,导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和失落。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个人特质也密切相关,自卑、悲观和脆弱等特质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心理困扰,缺乏对生活和学习的动力。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上升趋势引起广泛关注。白学军表示,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需方供给方案不足,首先,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供给方的机构、从业人员和资源均面临不足的情况;其次,心理健康科普普及程度不足,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此外,人才培养缺口大,专业人才短缺,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有限。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工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刘海骅强调,学校社会工作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及时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涯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各类困扰,促进健康成长。然而,目前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工作。

谈及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刘海骅介绍,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在学校社会工作方面都开展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例如,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覆盖不足、资金支持不够等。“尤其在一线基层学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推动医教协同服务体系建设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部署开展八项重点工作,即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以及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白学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教育部等部门在政策方面加大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在科普宣传方面着手,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的监管,规范服务质量和安全,以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积极促进各方合作,包括社会组织、学校和家庭等,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

对于如何开展接下来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刘海骅建议,首先是加强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提高其服务水平和专业能力;其次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更加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其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加强家校社医联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程万军也表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目前存在的筛查工具差异化问题,导致数据交叉等情况,急需统一标准。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依然严峻,存在将问题疾病化和扩大化的现象,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宣传以改变认知观念。

对此,程万军指出,医教协同服务模式有助于助推学生心理健康,医教协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以医教协同为基础,以学生心理健康为核心,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完善体制机制,为学生提供全覆盖全流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医教协同模式需要多层制度的建设作为保障,程万军介绍其中的五类工作制度。其中,在组织保障制度中,要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机制;在全流程服务工作制度上,着眼于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全流程服务;在家校联合工作制度上,通过建立家访、家长会等沟通方式的规范,以及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跟踪随访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医教协同制度方面,建立转诊流程制度、返校流程制度、跟踪干预制度等机制;在心理救援与危机干预制度的建设中,重点应放在教育与预防制度、早期预警工作制度、心理援助制度、应急处置制度以及资料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