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上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23岁的晓辉(化名)和21岁的王翳(化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两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宝贵的“生命火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晓辉是武汉某高校一名教育工作者。2020年,他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特地多留下10毫升血样,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特别敬佩那些捐献者,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有这样的机会。”

去年12月,晓辉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尽管感到意外,但他没有一丝犹豫,立刻表示同意捐献。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查与准备,3月11日,晓辉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他为患者送上诚挚的祝福:“希望他能够早日康复,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另一位捐献者王翳年仅21岁,是一名白领。2021年,他在一次无偿献血时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之前在影视剧里看到过白血病人因为找不到合适配型而失去生命的场景,我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王翳说。

入库不到三年,王翳便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他在病床上收到受赠患者写来的感谢信。对方在信中写道:“在您身上,我看到了现代年轻人的大爱无私,您献出的爱心如明灯一般照亮了我们全家人的生活……”读罢来信,王翳的眼神愈加坚定。

采集现场,两位年轻人一边交流捐献经历,一边相互鼓励。“他们的善举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红祥教授对此表示高度赞赏。他介绍,我国每年有上百万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仅白血病患者每年就新增4万人以上。要成功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捐献者与患者之间的HLA型别要相合。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机会越多,患者的“生机”就越大。王红祥教授呼吁更多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贡献一份力量。